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讲“读美”层面2考点——赏析技巧,品味语言赏析技巧效果现审答重规范,失误须防范品味语言突破含义(意)、特点2考法目录CONTENTS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此类试题的难度主要在于:①以有关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为基础;②结合试题要求把握好下笔的角度;③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概括出有关答案要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赏析散文技巧主要是指对散文在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行文技巧等技巧的鉴赏与分析,重在技巧的准确判定和效果的具体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与小说有相通之处,本处就不再详述,仅以框图形式展示构成:[典题试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唐诗几男子(节选)余秋雨①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②其中一个,就是唐诗。③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④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⑤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⑥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⑦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⑨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⑩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⑪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⑫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⑬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丽的文辞。⑭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遍的常态存在。⑮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⑯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有删改)余秋雨的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我的答案][满分答案]①巧用诗句。羌笛孤城、黄河白云、空山新雨、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独钓寒江等对诗句的灵活化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用比喻。把在异乡看到的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惊喜之后的失落;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③巧用排比。“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普通人读唐诗的体验和自我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样卷抽检]考生答案本样卷答案的优点是三个要点前面的概述语很简洁准确,但在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失误:要点①对化用诗句的表达效果没有提及,如有画面感、有文学韵味等;要点③没有结合文本内容,只笼统地说其表达效果。解答此题应先指出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读文章,可知文章在说唐诗时巧妙引用了诗句,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表达技巧。答题时先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然后结合文中具体例子进行分析。一是巧用诗句,如作者在说唐诗时巧妙引用了“羌笛孤城”“黄河白云”“空山新雨”“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独钓寒江”等诗句,把唐诗说得既有画面感,而又不显得堆砌,同时还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二是巧用比喻,如把在异乡看到的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惊喜之后的失落;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三是巧用排比,如文章第⑪到⑬段的段首运用“这个自己”构成排比,铺陈普通人读唐诗的体验和自我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阅卷评析[增分策略](一)审题要准赏析表达技巧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文章××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请简要分析。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作品运用了××手法,请列举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简析××段中的××细节。6.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审题要审题型、范围、步骤、数量和角度。这里尤其对“角度”要细致。所谓“角度”,就是要求你从哪个(些)角度赏析。通常的角度有“定向”(明确要求是从修辞、描写、语言等角度赏析)和“多向”(不规定角度,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等多角度切入)。(二)答题要范1.判断表达技巧要准、全(1)准确掌握四个层面的技巧术语。这一点要牢固掌握本讲所述的相关技巧,并能透彻理解其作用。(2)多向赏析判断要全面。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都是多向切入,考生在此出现的问题最多,通常只是简单列出几个技巧名称,其他的技巧答不出来。在此,我们当然反对把所有的技巧都写上去的做法,但在“全面”上还是有所讲究的:优先切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联系前后文,主要考虑表现手法;文字量过多,不忘表达方式角度。2.分析表达效果要实在(1)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只用一些“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记住: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2)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书面解答时,要从文中相关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另外,有时与文章结构结合,分析其结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而定。(三)失误要防1.审题:审题不够细致,把握不准题目要求。特别是题干中已有明确答题限定的情况下,还从其他角度切入作答,造成答非所问。如题干已明确“写景细腻,匠心独运”,考生还从叙事技巧、谋篇布局等角度大写特写。2.判定:因对表达技巧掌握不清楚,判断表达技巧不准确,对于多种表达技巧的运用不能完全列出。3.分析:分析表达技巧,不能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语句,使表达效果分析空泛。[综合提能·多练一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其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D.作者立足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所掌握的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可以和它相媲美。解析:本文并无对比手法,且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深感失落的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答案:C2.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的意义。(6分)答:参考答案: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地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相对于小说而言,散文对语言艺术的考查更多、更广,尤其以赏析优美深刻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最为常见,考查方式主要有:理解或赏析词语、句子,赏析语段和赏析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由表及里挖含义(意)1.常见的重要词语和理解角度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要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理解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具体分析理解角度词语类型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语境,理解临时义有临时词义的词语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需借助这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要解释其比喻义。联系手法,挖掘词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具体分析理解角度词语类型2.常见的重要句子和理解方法(1)含蓄句―→由表及里根据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来理解。句外义根据句子在此语境的意义(临时意义)来理解。句内义按照句子表面的意义来理解。表层义理解句意的方法含蓄句句意类型(2)修辞句―→还原本意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修辞的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等。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简单明了的句子。(3)主旨情感句―→立足全篇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主旨情感句的句意。(4)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分析句子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词。[典题试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们的家园陆梅这一年半载,但有时间,总想着回故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我耳旁回响着鲁迅的叹息。这个我频频回望的故乡早被夷为平地,碎砖块水泥柱无序地裸呈,断裂处醒目的砖红惊心动魄,脚踩上去竟生出无由的慌乱感。明明是自己的家啊,纵使家已成瓦砾,那也是熟稔的故土。细细想来,是因为静,止息的没有人烟的静。到处是瓦砾堆和疯长的野蒿草,间或窜出一只白猫,无声一晃,转眼不见。我的不安和心惊又添了几分,我是谁?我来这里干什么?父母已搬去小镇安顿,最牵念的那棵老桂树也已易主……如果非要有个理由,就是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我确是为着大狗阿黄去的,捎带看一眼辛夷花树。每次去看阿黄,亲眼看着它急急吞下一根又一根香肠,想象它饱一餐饥一顿的日和夜,我都不忍直视,更不敢遥望它的未来。与其说我是对这只狗心存愧疚——父母家已不容许再养一只狗——不如讲我是无法直面我的失魂落魄。是啊,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恰是在这般心绪下,我随友人去了一趟金华的古村落。村落名都很好听:寺平村、岭下坡阳古街、岭下釜章村、塘雅、琐园……很契合浙西徽派建筑的古雅美意,白墙黛瓦马头墙,门楣窗扇梁柱遍饰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各般讲究。尤其敞阔聚气的厅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端的是儒家“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敦本敬祖之风。春阳早上,信步在窄长街巷里穿行,确有一种回乡的亲切。这个“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板块 高考题型四 小说阅读 第2讲 “读美”层面2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0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