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60分)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2-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A.宗法观念的延续B.分封体制的完善C.君主权力的衰微D.官僚政治的建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大夫们很重要……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地位,故A选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君主与大夫的关系是宗法关系,主旨不是说明君主权力的式微,故C选项错误;官僚政治的建立在秦朝,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通过“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等信息分析出宗法制的特点,即血缘关系的地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学生容易错选C选项,原因在于教材知识的先入为主,而没有结合材料主旨。4.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A.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B.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C.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答案】A【解析】“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体现了反对专制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B;C与材料无关;秦朝建立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D错误。-3-5.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规定是为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对官府的主管官员的任职和调动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预防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即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6.下表是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请通过选择完善表格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郡县制度国有专营制度A.盐铁官营制、九品中正制B.尊儒制度、科举制度C.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度、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国有专营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A项盐铁官营制属于国有专营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机构,与图表不符,排除C。行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可知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国有专营制度。7.《唐律》规定:“其穿垣出污秽者,杖六十。”《大明律》和《大清律》也规定:“穿墙-4-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这说明我国古代A.加大城市司法监管力度B.鼓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D.关注城市人口素质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唐朝和明朝对于“穿垣出污秽者”“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均予以法律制裁,说明古代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C正确。城市司法监管力度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并不是鼓励商品经济发展,B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城市人口问题,D错误。8.《宋史》卷1161《职官志一》记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兵马。该现象的出现说明了A.吸取唐朝藩政割据的教训B.北宋效仿唐朝的中央官制C.北宋初期相权限制了皇权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做法【答案】D【解析】“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说明宋太宗是让宰相与参政都参与政事,都在政事堂任职,所以这是在强化皇权、削弱相权,故选D;A与题干无关,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9.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制,行省所掌重要事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A.可减少决策失误B.具有原始民主性C.不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削弱了行省职权【答案】A【解析】从圆署会议制的“事从公议”,即集思广益,充分讨论作出决策来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5-上可减少决策失误。故答案为A项。原始民主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由成员共同作出决定的管理体制,材料信息与此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议事方式,不能得出削弱行省职权的结论,排除D项。10.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A.汲取元亡教训B.剥夺丞相权力C.强化君主专制D.保证政令畅通【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太祖意欲废除中书省,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选项正确;汲取元亡教训不属于本质意图,故A选项错误;剥夺丞相权力是强化君主专制的手段,故B选项错误;保证政令畅通显然也不是本质意图,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审题仔细,要扣住关键词“本质意图”,提取材料信息“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11.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内阁首辅地位升高,这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辅助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是权力的制衡,故CD项错误。12.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总督、巡抚-6-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地方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说明皇帝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选项正确;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不一定是反映地方官僚腐败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会扩大地方行政权限,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这一题眼,这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应该明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对基本矛盾。13.古代雅典设有很多警奴,每当公民大会的日子,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据此可知A.公民大会参与者众多B.公民的权力受到限制C.公民消极对抗执政者D.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答案】D【解析】材料“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表明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故D正确;A项错误,参加公民大会的是公民;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4.从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雅典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众多节日提供财政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统领军队。这反映了雅典A.权利与义务的对等B.贵族权力受到限制C.平民获得平等地位D.贫富差距逐步缩小-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统领军队”这是富人拥有的权利,“为城邦的众多节日提供财政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是富人的义务,从而体现了民主政治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所以本题选A项。15.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雅典A.民主决策的非理性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C.民主原则的不统一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的民主决策很随意即民主决策的非理性,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决策的非理性而非民主程序的不完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民主决策的问题而非民主原则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民主决策的问题而非民主监督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6.《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A.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B.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C.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D.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对解决争端的程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保障争端的解决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是最终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7.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8-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A.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C.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D.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外国人也应该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即公民法应该发展为万民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习惯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成文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意思,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8.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B.司法审判具有随意性C.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D.审判程序有待于完善【答案】C【解析】“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体现出罗马
本文标题: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6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