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A.河北B.山东C.河南D.湖北【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西周初年”“‘中国’一词”“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能够称之为“中央之城”的也就只能是周王室的政治中心了。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仅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河北、山东、湖北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2.史学家认为:禹治水时将各部落的征调劳动人手治水的公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分散的公权力变成了集中的公权力,当禹用这一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时候,国家政权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开始用公权力对付甚至斩杀不服从命令者的实质是A.国家机器的初步建立B.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C.王位世袭制的创立D.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完善【答案】A【解析】-2-【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大禹建立了镇压反抗者的国家机器,说明国家的建立,A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矛盾问题,而且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没有消除,B错误;王位世袭制的创立者是启,C错误;D中“完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3.下图为“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其形似植树于土堆之上,其本义为培土植树,后引申为堆、冢之义。这反映了分封制的内容之一是A.授爵B.授官C.授土D.授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培土植树”“堆、冢”可知,其与血缘宗亲有关,分封制的内容是把土地和土地上奴隶一起分封,材料中“培土植树”可知分封的内容是土地,C正确;官爵不符合材料主旨,A和B项错误;材料图片体现不出民的含义,D错误。4.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A.夏B.商C.西周D.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掌握下列两个知识点,对宋襄公本人有一定了解;知道商朝灭亡后西-3-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建立宋国。材料“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大意是:(宋襄公)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仍有和先人一样的品格,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所以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5.《史记﹒殷本纪》:“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方式是()A.禅让B.世袭C.考试D.举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是通过禅让的办法产生。夏朝起,实行王位世袭制。考试和举荐在我国古代曾作为选官制度,不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传承方式,故C、D不选。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点评:王位世袭制,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商朝流行兄终弟及模式。6.观察下图,此图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A.诸侯国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B.同姓亲族与异姓功臣是分封的主体C.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D.诸侯国大多分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答案】C-4-【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西周诸侯国中有同姓亲族与异姓功臣及异姓先代贵族,故C项正确。从图中可以分析出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排除A、D两项。分封的对象主要为亲族,异姓功臣仅占很少一部分,排除B项。7.如图为“颖川赖氏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A.宗法制的特征B.礼乐制的遗风C.禅让制的传统D.分封制的痕迹【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反映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符合宗法制特征,A项正确。礼乐制度与题干中反映的以血缘为主体的族谱无关,排除B。禅让制是古代以贤能为标准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中的族谱无关,排除C。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8.该图反映的是西周的A.内外服制度B.宗法制度-5-C.郡县制度D.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据此,可以选出本题的答案为B项。9.据西周史料记载:“作北子乍簋,用遗(馈)厥祖父日乙,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材料体现的观念是A.嫡长子继承以正朝纲B.分封以维护周王统治C.西周时开始出现国家D.尊祖以祈求后代幸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为其北子(别子)乍作簋,用来祭祀其祖父日乙,祈求后代幸福安康,反映了当时以祭祀祖先的方式保佑后代,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分封制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国家的起源,且夏朝时国家出现,排除。10.《史记》载:“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左传》载(鲁)庄公十八年:“楚子克权,使斗缗尹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①春秋战国时期,强国吞并弱国,大抵以弱国之地为县②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③是当时诸侯纷争的缩影-6-④当时秦基本实现了统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实行,②错误。根据材料中“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楚子克权,使斗缗尹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强国吞并弱国并设置郡县,诸侯内部权力纷争,故①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为汉代推行,材料未涉及秦统一全国,故②④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B.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C.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D.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答案】B【解析】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与周王朝的青铜器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这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四边传播,故B项正确;周代的青铜器物没有标准化生产,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血缘同宗是宗法制,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12.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答案】C【解析】-7-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13.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排除;C项“随意性”解读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排除D;A项“一定灵活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及认识14.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A.小农经济形成B.工商食官出现C.中央集权加强D.江南得到开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一直到秦统一前,虽推行农战政策,但为加强国力,仍重视商业发展并时有重商政策。秦统一后,由-8-于缺少竞争对手,以及集权日趋强化,所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A项与题干无关;B项中的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D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秦朝通过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4.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事无大小均取决于皇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的高度专权、独揽朝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只是表面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成统一,巩固政权也只是表面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集权而非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9-C.宗法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地方制度,A错误。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畴,B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17.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品级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亦为宰相,加此衔以示其正三品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代除设三省宰相分散权力外还起用品级较低官员参与相权,且位同丞相,有利于加强皇权,进一步分散相权,故B项正确。A项,题干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三省宰相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题干与唐代朋党现象并无联系,排除。18.下面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中
本文标题: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