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综合检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A、B卷)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特征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总体特征,排除。2.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C.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解析:选A据材料“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北方民族妇女”“词兼胡汉”等说明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故选A项;据材料“北方民族妇女”说明不是北方女性,排除B项;据所学,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朝不是民族融合开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项。3.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2-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因此,本题中这组生动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解析:选A“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加速南方开发,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并未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5.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解析:选C依据材料,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因此,答案为C项。6.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A.“天可汗”的由来B.羁縻府州的施行C.均田制度的推广D.遣唐使船的往来解析:选B根据材料“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承认他们的‘自立’”,结合所学,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施行羁縻府州制,故选B项;受唐代东突厥政策影响,北方各族纷纷入朝,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唐代的少数民族政策,排除D项。7.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修建大运河B.隋末农民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解析:选C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3-年),全国人口剩余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8.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凭‘世资’取官……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贵族与平民间不存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基础,不利于各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制度并未开辟一条便捷途径,故B项错误;凭借门第选官不利于大量优秀人才的录用,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的权力很大程度掌握在中正官的手中,故D项错误。9.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A.扩大了官吏来源B.得到了不断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质D.解决了考试弊端解析:选B材料展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但未体现科举选拔的范围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科举制从隋文帝时开始出现,历经多位皇帝的发展,到唐玄宗时逐步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展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但未体现科举选拔的标准,因而无法得出科举制提升人才素质的结论,故C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本身不可能解决考试弊端,故D项错误。10.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解析:选C材料中“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行-4-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只有尚书省权限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11.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C两税法稳定了唐朝时期的税收政策,故A项错误;两税法重资产,而不是人丁,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唐朝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正确;两税法事实上承认了均田制的破坏,加剧了土地兼并,D项错误。12.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A.甲骨文B.造纸术C.圆周率D.印刷术解析:选B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并为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故本题答案为B项。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郦道元解析:选C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因此,答案为C项。14.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A.《九章算术》B.《尚书》C.《水经注》D.《齐民要术》解析:选D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5-15.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C.刘子翚的《昭君出塞图》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解析:选A解答本题只需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东晋”“以形写神”可知,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共30分)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4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的牧马图和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第(2)-6-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得出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第二小问,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第(3)问,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竹笼),不如一经。”——摘编自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检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9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