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心,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①教育具有选择和传递文化的功能②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种语言③汉字是传承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④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有重大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承汉字体现了①。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说明了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各国文化一律平等,世界各国语言都具有各自的魅力,②观点错误。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③观点错误。2.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均记载了长白山的内容,印证了长白山文化的悠久性,进而举证了长白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这表明()A.史书典籍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B.史书典籍是长白山文化产生的重要根源C.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产生的重要标志D.自然美景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解析:选A。材料强调了史书典籍在记载长白山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A符合题意。长白山文化根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B、D观点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产生的重要标志,C观点错误。3.我国书法艺术超越单纯的写字概念,衍化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蕴,成为士人修身治国兼济天下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作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人书俱老”等提升到道德层面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被社会普遍接受,并遵守践行。由此可见,书法艺术()①以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以其悠久的历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④在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不选;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不选;书法艺术属于文学艺术,①④是对书法艺术的正确理解,入选。4.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后,后继的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材料说明()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②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私人撰述史书史料③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为世界之最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C。“易代修史”是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体现了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官方编纂史书史料,排除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众多中国古代建筑,将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已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发源于民间的徽派建筑,虽为人作却宛自天成,达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的和谐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这表明()①文化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发展②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于思想性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中国古代建筑将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这表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③正确;徽派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这表明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④正确;①②观点是错误的。6.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在北京展出。整个画作蕴涵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整幅图既符合皇家的审美情趣,又体现了青年画家严谨的生活态度,更将青年学子在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的现实面前所产生的强烈爱国激情融入画作之中。《千里江山图》体现了()3①中华绘画艺术博大精深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③中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的特点④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A。《千里江山图》体现了中华绘画艺术博大精深的特点,体现了艺术作品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寄托了创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中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的特点,③不选;《千里江山图》是幅古画,④不选。7.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③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D。中国人喜欢喝茶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③正确;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④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排除①②。8.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③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之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等,②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④错误;①③正确。9.江苏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金陵文化、吴越4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四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A。“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说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①当选;“四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当选;③中的“决定”和④中的“统一”说法错误。10.满族先民曾借鉴汉文和契丹文创制女真文。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1632年,皇太极命人改进满文,改进后的满文俗称“有圈点满文”。另有三十二体满文篆字,是参照汉文篆书于1748年创制而成的。材料意在强调()①满文文献见证了满族文化的一脉相传②满文是兼收并蓄的产物,是满族文化的标志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力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材料说明满文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字的书写方法中不断演进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满文文献的文化价值,①不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④错误。11.在西藏林立的藏传佛教寺院中,夏鲁寺一反西藏寺院依山而建的传统,静卧于良田万顷的河谷之上。作为元朝皇帝赐金重修、扩建的千年古刹,它用藏式殿楼配以汉式宫殿楼阁式的琉璃砖瓦房顶,其建筑风格在西藏独一无二。夏鲁寺()①诉说着西藏与内地文化交往交融的历史②说明了传统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印证了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④证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错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材料中夏鲁寺早在元朝就存在了,因此夏鲁寺不能证明平等5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排除④;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12.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①表明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②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D。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①不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二十四节气”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②入选。“二十四节气”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④入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中国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进入黯然失色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瓷器艺术采取“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瓷器艺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瓷及经济适用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瓷器艺术更是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1)20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为什么会黯然失色?(6分)(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瓷器艺术的蓬勃发展对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有什么启示?(20分)解析:(1)实际是要求回答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2)实际是要求结合材料回答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结合材料以及教材相关知识,可以从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的根本保证、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保证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20世纪前半叶,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使瓷器艺术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6分)(2)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的根本保证。(5分)②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新。(5分)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5分)④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等。(5分)14.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材料一安徽泾县的宣纸颇负盛名,宣纸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材料二宣纸从原料制作到成纸历时两年多、100多道工序。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种再加工技术形成更多花色品种的加工宣纸,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等百余种。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8分)(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安徽泾县宣纸的文化价值。(18分)解析:(1)审读材料,根据关键信息“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可以得出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2)可从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宣纸制作工艺作为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宣纸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8分)(2)①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宣纸制作工艺复杂,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因此对传承中华文明,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重大意义。(每点6分)7
本文标题: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新题培优练(含最新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