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稿在民政局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各位老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在这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的阳春三月里,我们欢聚一堂,举办“建局60周年座谈会”,回顾60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足迹,展望民政事业美好的明天。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局党组,向全市民政系统两千多名干部职工致以崇高敬意,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内容:各位老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在这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的阳春三月里,我们欢聚一堂,举办“建局60周年座谈会”,回顾60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足迹,展望民政事业美好的明天。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局党组,向全市民政系统两千多名干部职工致以崇高敬意,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民政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民政局沿革与职能演变情况晋中战役胜利后,为了迎接太原的解放,1948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原市市政府在解放区榆次宣告成立,准备迅速有效地接管太原。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电令晋中区行政公署与太原市市政府合并,组成新的省级建置的太原市市政府。1949年3月1日太原市市政府正式对外办公,增设民政局、卫生局、劳动局等工作机构,标志着太原市民政局正式成立。设有行政科、社会科、干部科、市政科。5月6日,太原市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为华北人民政府管辖的省一级人民政府。9月1日,省辖太原市人民政府与省人民政府同时成立,民政局成为第一批政府组成部门中的12个局之首。1955年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改称太原市民政局。从1949年1月民政局筹备到2009年,13任民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民政职工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全市民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是**。让我们对13任局长及领导班子成员表示崇高敬意。太原市民政局成立初期,主要是围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健全城乡基层民主政权开展工作。职责范围:地方政权建设、行政区划、土地改革、干部工作、拥军优属、婚姻登记、禁烟禁毒、改造妓女、移民、社团登记、救灾、社会救济、民族宗教、房地产管理、礼俗改革、国籍、人口统计等。1955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民政工作由以巩固政权建设为主,转变为以优待抚恤、复员军人安置、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等为主。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开展了救灾救济,组织抗灾抢险、生产自救,较好的解决了灾民和城市贫困居民、农村贫困户的吃饭、穿衣、住房、治病等方面的困难。开始对农村老、弱、孤、寡、残人员实行保吃、保住、保烧、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政策,并建起一批农村敬老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太原市民政局被撤销,民政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但是,优抚、救灾、救济、复员军人安置等工作基本上未中断,部分民政工作有革命委员会民政工作小组承担。1973年,市民政局恢复。此后,民政干部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做好优抚、救济等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76年以后,我市民政事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各级民政机构相继恢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原市民政部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了民政机构和队伍,建立了乡(镇)、街道办事处民政机构,恢复了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政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开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管理、勘界、收养、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涉外婚姻登记、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等新的工作领域。八十年代在全市开展的福利彩票发行,九十年代开展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域界线勘查和探索城市低保制度,二十一世纪初推进社区建设、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到去年实现农村五保全部集中供养。先后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城市地名标志设施先进城市、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全国民间组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政信访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宣传信息先进单位、全国民政政策理论调研基地、全国社区图书援建活动先进等荣誉称号。龙山殡仪馆成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永安殡仪馆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军休服务系统成为全国军休服务管理先进,还有军供服务、救助管理、婚姻登记、村民示范自治等也都获得全国表彰。涌现出了全国民政系统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获得者温桂花以及郭瑞莲、牛庆社、张国华、李守凤、潘国庆、苏明杰、刘竹芳、张国生、刘进武、袁焕来、班兵等一批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民政事业踏着时代前进的节拍与步伐,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出发点,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在众多领域实现民政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民政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高,民政人为社会稳定的贡献越来越大,显示出强势民政的巨大威力。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回顾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城乡困难群众编织了更加坚实牢靠的保障网。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颠覆了传统的救助模式与理念,给社会救助工作带来一场革命。社会救助由个别人的享受,发展到所有低收入困难人群的普遍享受,社会福利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低保救助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政府领导、民政实施、财政负担、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1997年在全省率先试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农村试点到2005年城乡全面实施。截止目前,从这一制度建立以来,全市城市低保对象累计126.5万户,258.7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8.8亿元。农村低保对象累计12.5万户,19.4万人,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1.1亿元。城乡低保制度的探索、建立与完善,实现了救助制度由补缺型向普惠型的初步转变,是“民政为民”理念的升华。医疗救助拓展延伸了社会救助领域,为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带来福音。传统民政救助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特定对象的吃、住方面,是一种少数人、特定对象享受的补缺型救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政社会救助领域得到拓展延伸。太原市于2004年、2005年先后在农村、城市试点医疗救助工作,2006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四年多时间,全市共支出医疗救助金2448.3万元,有6109人次城乡困难群众享受医疗救助,有效的缓解了部分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五保供养实现了由村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模式的转变,让农村五保对象真正有了“家”的感觉。1979年太原市结合优抚对象普查,对社会救济对象和残疾人进行了调查,经查全市五保户1022户、1132人。1983年又一次进行农村“五保户”普查工作。经查全市五保户1624户、1816人,比普查前增加584户、693人,集中供养98户、99人,分散供养1233户、1394人,集体派人照料供养的90户、101人,亲属包养的203户、322人。2002年费税改革时1200户、1248人,无保对象有所减少。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五保户3400户、3848人。农村五保户供养过去是实行村民互助共济,分散供养多、集中供养少,供养水平低、供养条件差。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金由过去“三提五统”费中承担,改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保证了五保供养经费的适时到位,供养标准逐步提高。2006年市政府把农村敬老院建设作为实事工程,投入8000余万元,建敬老院35所,住房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去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五保户全部集中供养的目标。社会捐助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搭建了社会公众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公益平台。捐赠中心成立以前,阶段性社会捐赠工作由局救灾救济处承担,主要从事一些全国性的大灾发生之后的临时性捐赠工作。1999年太原市救灾捐赠管理中心成立后,捐赠工作由阶段性步入经常性。2001年起,全市各区、街、社区全部设立了576个“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站、点”,完善了四级捐助接收网络机构建设。2004年,全市105个乡镇、街道建立120个“爱心救助超市”。同年制定了《太原市爱心救助超市接收发放捐赠款物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社会捐助接收工作制度化。捐赠中心成立以来,市本级共接收社会捐款1.54亿元,捐赠物品折价1822万元。在1998年抗洪赈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印度洋海啸以及2008年南方冰雪灾、四川汶川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的救助活动中,全市社会捐赠工作成绩显著。慈善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向困难方施以援手,成为文明社会每个人的自觉行动。2007年太原市慈善总会成立以及县(市、区)慈善机构的建立,全市的慈善工作网络编制完成,慈善事业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公民慈善意识明显提高,慈善捐赠进入常态,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慈善事业在太原有序、快速发展,贡献突出。两年来,累计筹集善款(物)7875万元。其中:捐款7029万元,捐物846万元。救助贫困人群20余万人。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自愿救助制度的确立,体现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2003年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成为历史。强制性收容遣送被自愿救助的人性化方式所取代,太原市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工作进入新阶段。1949年4月—2003年8月1日(改制前)共收容、教育、救济、遣送处理各类被收容人员33万人。2003年自愿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共实施救助2.7万人(次)。二、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群众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村民自治向深度推进,广大农民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的主人。1949年5月太原市政府宣布废除原来的区、街(村)闾邻制,改建为区、街(村)人民政府。1953年市政府将126个行政村划分为70个乡、4个镇。1956年太原设置市辖区,实行小乡并大乡。19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1979年城市人民公社更名为街道办事处。1984年4月,对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进行改革,全市建立61个乡政府,22个镇政府和l282个村民委员会。以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村民委员会主任由上级指派或任命转变为村民直接选举,在古交市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试点工作。1988年6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太原市民政局《关于实施(试行),加强村委会建设意见》。1989—1990年全市普遍进行了第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先后组织了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初步建立了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民主选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村民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参选率普遍达到90%以上。一次性选举成功率达到了78%以上。全市有98%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形成了依法治村、规范化管理的良好局面。从1990年全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古交市被确定为首批全省村民自治示范市开始,到1996年底,全市共有村民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52个。社区建设,开启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格局。1953年3月,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建立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指示》,将37个行政街改为36个街道办事处,建立310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全市辖49个街道办事处、789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调整为35个街道办事处、1013个居委会,到1996年全市居委会达到1091个。1990年《居民委会员组织法》施行,全市于1990、1993、1996、1999开展了三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2000年代以前,城市居委会干部一直由热心居民工作的老同志及家属担任,主要做一些服务居民的日常小事,居委会主任、委员由街道办事处指派,有少量的生活补贴,无工作经费。九十年代以后,太原市在居委会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2001年在全市全面展开了居委会改制工作,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在原有居委会基础上进行社区居委会的整合,打破了原有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四十年不变的格局。城市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开启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格局。居委会改制工作,大力推进和谐平安社区建设,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工作者队伍素质显著提高,自治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日益
本文标题: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5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