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5课戊戌变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及其特点,分析其在变法中的作用。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一、甲午的震撼与维新思潮的兴起1.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维新变法思想形成(1)产生: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2)发展①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②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③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④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课中思考]1.阅读教材P104,思考: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提示(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2-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阅读教材P105,思考: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二、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2.主要内容(1)建议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拒约再战。(2)在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设“议郎”一职,“上驳诏书,下达民词”。3.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4.影响(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深度点拨]“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三、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1)强学会①创立:1895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创立强学会。②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③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等。④结果:遭到朝廷封禁或解散。(2)《时务报》①创刊:1896年8月,梁启超在上海创刊。②影响: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2.意义(1)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2)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3-[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06,思考: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提示一方面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一时刷新了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政见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四、百日新政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3.变法内容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奖励农工商业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的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08,思考: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哪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提示(1)维新派和帝党。(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慈禧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慈禧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的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手中的权力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五、无力回天——戊戌变法失败1.失败原因-4-(1)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趋向白热化。(2)慈禧太后与荣禄密谋,加快政变步伐。(3)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2.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课中思考]5.阅读教材P109,思考:这些问题说明什么?提示说明顽固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出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6.阅读教材P110,思考:“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提示二人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维新志士为挽救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六、维新时期的遗产——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社会意义(1)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2)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3)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大众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4)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社会影响大。2.精神意义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深度点拨]戊戌变法带给我们的思考(1)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2)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的复苏,使更多人从麻木中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3)维新派宣传的西方民主思想为更多的人接受,对封建思想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威胁。(4)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首次提出了全面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方案,是谋求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必要步骤。(5)变法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做了正面的准备,也留下了反面的教训。-5-1.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呼吁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富强。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2.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3.维新派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用改良的办法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不能救中国。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史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①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史料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②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①说明康有为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依据。②指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行进行改革。(1)结合史料探究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说明了什么?提示特点:将变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说明: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2)康有为这一思想特点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达到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目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6-(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利弊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3)原因①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②现实原因: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③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导致的。有人说康有为不敢站着呐喊,而是跪着变法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戊戌变法的特点史料一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康有为①《应诏统筹全局折》史料二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②《定国是诏》①即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②由光绪帝于1898年6月颁布,其中“国是”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它是光绪帝颁布的改革纲领。(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何种作用。提示角色: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7-作用: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实践者。他们的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2)依据史料二,说明《定国是诏》的特点。提示以改革为主,适当照顾保守势力。戊戌变法的特点(1)目的上,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推行者上,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3)方式上,变法要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4)内容上,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体现了改革的不彻底性。(5)推行范围上,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6)过程上,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7)性质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一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地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①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萧功秦史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②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的近代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