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5.2越南战争课下提升演练[达标检测]1.针对印度支那形势提出“多米诺骨牌论”的美国总统是()A.杜鲁门B.艾森豪威尔C.肯尼迪D.尼克松答案B解析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针对印度支那形势提出“多米诺骨牌论”,故选B项。2.某班同学在学习《越南战争》时,对“特种战争”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契合“特种战争”本意的是()A.“特种战争”就是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B.“特种战争”就是美国人打越南人的战争C.“特种战争”就是使用非常规武器的战争D.“特种战争”就是美国人与苏联人的战争答案A解析“特种战争”是指美国出钱出枪,增派军事教官和顾问,帮助南越军队制订和实施“反游击战”和“反叛乱”,就是“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故选A项。3.中国政府在越南战争期间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犯,就是对中国的侵犯,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不救。”为此,中国()A.派志愿军入越作战B.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越南C.向越南提供大量物资D.对美国实施经济封锁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来判断,中国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军用和民用物资。C项正确。4.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④借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2-解析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并没有以此方法侵略越南,②错误;①③④都正确,故选D项。5.越南战争以越南人民的最后胜利告终。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包括()①削弱了美国的国力②缩小了在亚洲的势力范围③丧失了对苏冷战的优势④美国逐步脱离美苏争霸的轨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越南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国力,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开始转为守势,收缩自己在亚洲的势力范围,但并不意味着美国脱离美苏争霸的轨道,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项。[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3-请回答:(1)美国为什么要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2)图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应属于“特种战争”还是局部战争?(3)图二反映了越南战争的什么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影响?(4)图三为美国反对越战的示威群众,对越南战争的结局有何影响?答案(1)亚洲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仇视社会主义,担心越南与社会主义中国走到一起。(2)美国对越南的大规模轰炸。属于局部战争。(3)越南战争使大量越南人沦为难民,包括大量的儿童。越南战争及其失败,消耗了美国巨大的人力、物力,给美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并且迫使美国政府调整对外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尽快从越南“脱身”;美国开始更多地谋求同苏联“缓和”与“对-4-话”,战后一度呈现的美攻苏守的态势出现了变化。(4)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高涨,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国侵略战争的失败。解析第(1)问,越战是美苏争霸和社会制度争斗的需要和表现。第(2)问,图一图注表明了是美国侵略行为,是直接出兵的局部战争。第(3)问,涉及美国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付出,对越南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周边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等。这些因素会造成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第(4)问,要注意美国社会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这一机制,社会舆论对国会及政府的巨大影响。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各缔约国都认为,在本条约区域内使用武力进攻的手段对任何缔约国……进行的侵略,都会危及它自己的和平和安全……此外,美国代表团在签署本条约时提出以下条件:“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材料二7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又陷于越战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作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从越南撤走侵越美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对外政策》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主要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美国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针对:遏制共产主义,尤其是越南民主共和国。(2)原因: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陷入越战泥潭,苏联军事实力增长,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目的:美国的目的没有变,仍然是争夺世界霸权。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是由美国操纵签订的,其目的显然是遏制共产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又陷于越战泥潭”等概括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目的仍然是争夺世界霸权。-5-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5.2 越南战争课下提升演练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5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