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春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1-单元优化提升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变迁时间原因表现特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近代化大都市崛起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衣、食、住、社会风俗)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第二次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风俗习惯发生巨变,交通有较大进步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强制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物质生活有进步,社会风尚较好,交通、通讯有进步,但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焕然一新,但受政治影响明显第四次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交通、通讯与传媒迅速发展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对点训练】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2-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D.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选A。同样是看时间,动作变得简化自然,背景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A。■真题练———————————————————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D错误。3.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3-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选C。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4.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中国自身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②错误;1899年在戊戌变法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得到发展,④正确。故选C。■自选练———————————————————1.《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限制,可排除A项;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和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既与史实相符,又与材料的叙述相吻合,故选C项。2.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4-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表明近代交通()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选C。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选C。近代交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对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影响,B项错误;D项只强调经济影响,不够全面,错误。3.《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内容,A项错误;报纸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报纸是政治类报纸,C项错误。4.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解析:选C。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的变化,故选C。单元综合检测(四)(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材料中“牛排”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最早始于()姚文通后来吃到一样拿刀子割开来红利利的,姚文通不认得。胡中立便告诉他说:“这是-5-牛排,我们读书人吃了补心的。”姚文通不肯吃。康伯图道:“上海的牛肉,不比内地……专门把它养肥了,宰了吃,所以又叫做菜牛,吃了是不作孽的。”A.鸦片战争时期的被迫开放B.同光新政时期的仿洋改制C.清末新政时期的以洋为尚D.民国初政府提倡文明开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到中国同时也将外国的饮食带入了中国,故选A。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此时早已有外国人将西餐传入中国,B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早已出现了西餐,C项错误;民国初年早已出现了西餐,D项错误。2.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解析:选B。民国期间,政府学习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据此判断应选B项。3.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解析:选D。本题以中国民间对“元旦”节日日期认识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应明确元旦是公历1月1日,民国时期传统上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公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的中国化。A、B、C三项中传统节日的“完整保留”和“彻底改变”及“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都有悖史实。4.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6-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选C。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上表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故应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5.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A.粮票→股票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C.父母官→人民公仆D.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解析:选A。粮票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的体现,股票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所有权,体现的是以市场配置为主、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故选A。6.“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天津的城市化进程。解答此题关键是审清题干材料,理解材料的主要含义。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趋势,先是围绕旧城,然后围绕河流,再次围绕铁道线扩展,最后随电车道而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内涵;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A、C、D三项。7.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选C。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上海-7-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通讯方式所代替,故选C项。8.下表所示白色柱状、黑色柱状分别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后()A.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B.城市人口数、农村人口数C.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D.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1978-2000年,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城市人口数、农村人口数、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数额不可能如此之低,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在改革开放初非常少,此后逐步增加,选择D项符合题意。9.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一大民俗。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③进步报刊起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解析:选A。报刊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能够通达民情、传播知识,使人们通过阅报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状况,能够密切不同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报刊具有新闻性和舆论导向的功能。10.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
本文标题:2020春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