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石家庄市康福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石家庄市康福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杜甫在《望岳》中写道:“岱宗(指泰山)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作者将泰山所在的山东省称为“齐鲁”,这源于A.夏朝的“家天下”制度B.西周分封制C.商朝甲骨文的相关记载D.西周宗法制【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当时在今山东境内,分封了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因此后世对于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故选B;夏朝的“家天下”制度主要指王位世袭制,排除A;商朝不存在齐鲁这些诸侯国,排除C;西周的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制度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D。2.《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C.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答案】C【解析】【详解】古时的婚姻“上以事宗庙”,可见婚姻带有宗法色彩,C正确。材料未提及物质追求,A排除。尊老爱幼在材料中未体现,B排除。家庭分工在材料中未体现,D排除。故选C。3.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B.生产力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2D.生产关系的变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初期分封制巩固西周的统治,在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增强,独立性更大,分封制逐渐瓦解,也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AC不是根本原因;D不是导致现象的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政制”最可能指的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秦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正确;ABC项秦朝以前就开始实行,排除。点睛:首先要明确“百代都行秦政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5.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道数学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答案】D【解析】3【详解】根据题目中五人对猎物“以爵次分之”,爵位不同,分配到的猎物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道数学题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爵位在社会资源分配上享有的权利不等,D项正确;题中五人分五鹿的标准是“爵次”,不是年龄,A项错误;影响到分配的爵次是社会等级差异,不是数学概念,B项错误;五人按爵次分鹿,是爵次影响了分配,不是猎鹿成果或者行动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C项错误。6.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结合,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对后世中国人宗族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可见,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排除BCD,A符合题意。7.学者顾则徐说:“西周封建,方国变为封国,得封则为国,无封则不为国,无封之国为外国(夷狄之国),朝下之国独立程度大大削弱,且国有爵等。”材料表明分封制()A.推动了等级社会的形成B.形成了封国对抗中央的局面C.削弱了周王的统治地位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初期是以王室子弟为主体进行分封的,他们是周王的直接派遣者,且“得封则为国,无封则不为国”,封国的独立程度大大削弱,故相对于商代的方国而言,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A项正确,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制度,故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名师点睛】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8.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A.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B.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关键要知道文中的“封建政治”其实是指西周时期“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它采用的是地方自治的方式管理,郡县制则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管理地方,因此答案选择C项。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点评:本题解题的思想,首先通过阅读理解材料确知其反映的是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其次在充分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的前提下对应分析备选项。关于郡县制,(1)理解郡县制的概念,认识其任命方式和职权范围;(2)运用比较法分析与分制制的异同点,并根据分封制与郡县制内容分析秦始皇“废分封、行县制”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5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抓住关键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和对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的识记。10.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1.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人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百官罪行的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A.丞相6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官员主要是向皇帝就百官的罪行情况进行汇报,这是御史大夫的职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不符合题意,排除A;太尉负责军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D。1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诸多变化,其中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A.郡、县两级制B.道、州、县三级制C.路、州、县三级制D.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郡县两级,排除A;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排除B;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三级制,排除C;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故选D。点睛:元朝创立的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后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所以记住元朝的行省制,容易排除ABC。13.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及的选官制度中设置“中正”“区别人物,第其高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指九品中正制度,需要中正官品评等级选官,与察举制下的推举相比,其一定程7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九品中正制度靠家世、门第为选官标准,C项排除;D项是科举制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14.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存在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三省制逐渐向三省合一制发展,存在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不利于加强皇权,所以D符合题意。A、B、C体现不出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政事堂”为唐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81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下列朝代中,废除了丞相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答案】D【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D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在多次询问后,宰相李沆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材料反映了A.宋代政治危机日益加深B.宋代行政机构效率低下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沆所为目的是让真宗“了解民间疾苦”和避免其“随便花销”,李沆利用自己的一定权力(信息和数据等),来约束皇帝,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危机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故AB项错误;D项错误,宋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17.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干“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9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故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故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世袭为依据,故A项错误;察举制以品德为依据,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职,不属于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
本文标题:河北省石家庄市康福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8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