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223(独立成册)]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2020·杭州余杭检测)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体内涵是不变的。(F)2.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T)3.(2020·宁波选考模拟)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T)4.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T)5.思想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F)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6.(2020·杭州教学质检)2019年是中国农历猪年。与猪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这表明()A.传统习俗具有时代性、在创新中发展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C.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求同存异解析:选B。“民俗活动”“烙在华夏儿女身上”“中国印”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入选;A、C、D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7.放花灯,拜月亮,一轮明月,思念无限;品琼浆,吃月饼,一块月饼,合家团圆;赏桂花,猜灯谜,一份牵挂,情谊相连。自古以来中秋佳节就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流传至今依然魅力无穷。中秋节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A.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B.引领着现代文化发展的最新潮流C.汇集了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D.涌动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答案:D8.中国传统婚嫁礼仪包括“三书六礼”,即聘书、礼书、迎书、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中婚嫁礼仪已经简化很多,但仍能看到“三书六礼”的某些影子。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文化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④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A.①③B.①④2C.②③D.②④解析:选B。现代社会中婚嫁礼仪已经简化很多,但仍能看到“三书六礼”的某些影子,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文化,①④正确;②③与题意无关,不选。9.(2020·宁波选考模拟)“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建设完成后,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这表明()①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②科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④对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选B。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说明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表明科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②符合题意。③强调传统文化的特征,与题意不符。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④错误。10.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在今天,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依旧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说明()A.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处不在B.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D.祭祀文化是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解析:选B。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如今北方许多地方依旧有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的习俗,这说明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B正确;A、D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错误。11.(2020·绍兴适应性测试)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确立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为传承中华文化奠定坚实政治基础,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③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选B。汉武帝通过政治政策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在儒家文化主导下,开创了中国3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的更替,①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不选。12.“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目连戏”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B。“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说明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②与题意不符。13.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过中国优良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警示我们()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解析:选C。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项符合题意。A、B、D观点错误,应排除。1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知识。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故选D项;A、C两项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做法,不符合题意;B项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做法,不符合题意。15.《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取其精华,4去其糟粕A.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③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②④。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16.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③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注意题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即都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既存在精华,也存在糟粕,应辩证分析,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17.“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今后我国不仅要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而且每年还会定期组织“二十四节气”培训班,培训普及相关知识。这主要是因为()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二十四节气”具有农耕文明的共性④教育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定功能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C。“二十四节气”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组织各种培训教育活动对其加以传承,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不选。③只强调共性,与题意要求不符,不选。18.近年来,“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表明()①网络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5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既体现了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说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②③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媒体是大众传媒之一,①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说法错误。三、综合题19.(2020·1月浙江选考)W村原是“空心村”,土地闲置多,村民收入低,村容村貌差。但是,它与拥有5000年历史的半汤文化渊源深厚,农耕文化元素丰富。该村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打出组合拳:成立合作社,让闲置土地成为花海;成立免费电商培训中心、农创基地,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充分利用农耕文化元素,辅之以现代元素,改造村居,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文化,开发农耕工艺品,修改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建立二十四节气馆……这些措施使W村面貌一新,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说明W村的变化如何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答案: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W村在改变村容村貌过程中,继承了家训家规、二十四节气等传统元素,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为了更好地传承农耕文化,在改造村居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元素,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文化,体现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0.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带动了全民重温曾经学过的古诗词的热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如开设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品味经典诵读经典”“古诗朗诵”,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属于措施类的题目。解答时,依据解读和获取的材料信息,可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发展“立足社会实践进行创新”、把6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3)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克服“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63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