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部分(9~10章)一、名词解释1、组织形象2、自我期待形象3、社会实际形象4、虚拟政府5、电子政府6、公共管理机构再造7、组织结构扁平化1、组织形象——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要求及标准。2、自我期待形象——公共管理机构期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具有的对自身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标准。3、社会实际形象——社会公众及社会舆论对公共管理机构的真实看法和评价。4、虚拟政府——以国际网络技术为基础,联结政府机关内部现有和正在建设的网络,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数码电视等技术形成的一个广泛联结的新的政府模式。5、电子政府——政府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政府信息服务,即政府在网上设有自己的同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服务,以使“政务公开”;电子化的政府服务,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社会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使“政府采购电子化”,即电子商业用于政府。6、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使公众更加容易得到政府的服务,让更多的公众可获得信息,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二、简答题1、公共管理机构组织形象有哪些类型?2、公共管理机构组织形象有什么作用?3、政务公开的含义是什么?4、电子政府有哪些主要的应用领域?1、公共管理机构组织形象有什么作用?答:公共管理机构组织形象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良好的公共管理机构形象为公共管理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软环境。公共关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地表现为公众的舆论及其变化情况,而舆论中稳定的东西就是公共管理机构的形象。这就表明良好的形象实际上是公共关系环境状况的指示器和信号灯。(2)良好的公共管理机构形象有利于充分调动公共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完成公共管理目标。形象好并能给员工创造良好工作条件的组织,人们都会趋之向往,这就为保留相吸引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3)良好的公共管理机构形象有利于得到各方面公众对相应的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公共管理涉及的是各种公共事务,它需要有关各方面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变成现实。而公众的支持程度同他们对公共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项目和管理目标的评价是密切相关的。支持力的大小反映公众对公共管理机构的信任程度,而支持的原因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公众对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及其行为、政策的评价。2、政务公开的含义是什么?答:政务公开即政府在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性政府信息的检索可能性。因特网为政府机构扩大自身工作的透明度,提供一个方便、有效、快捷的载体。电子政府的建立正是实现政务公开的有效途径。政府官员的背景资料、政府官员的施政方案、某项重大工程从提议到拍板、某个备受瞩目的大案从立案侦破到判决执行,政府网站都应该并且可能详尽无遗地、直接地披露,公众将随时掌握政府的非机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运用网络工具,可以十分便捷地掌握政府部门的工作进展状况,加强公众意见的反馈与监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政,形成集中而广泛的舆论,实现与公共管理系统的互动与沟通。政务公开功能使公共管理向管理公开、决策民主跨进了一大步。3、电子政府有哪些主要的应用领域?答:从电子政府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电子政府主要应用于如下领域:(1)网络信息,即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包括机构内部的工作流信息和从机构外部获取的反馈信息。(2)政务公开,即政府在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性政府信息的检索可能性。(3)政府采购电子化。(4)电子政务。4、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公共管理机构及其组织方式发生了哪些变迁?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机构及其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一是公共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网络化;二是公共管理权力结构分散化;三是公共管理决策结构的交互式发展;四是公共管理主体的虚拟化。三、论述题1、公共管理机构是否有必要进行公共关系方面的活动?2、为什么说对话与沟通是公共管理机构树立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3、公共管理机构重视树立形象与热衷“形象工程”有何区别?4、为什么说信息技术发展为公共管理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5、为什么说电子政府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的发展?1、为什么说对话与沟通是公共管理机构树立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及其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面正在迅速扩大,加强公共管理机构与社会公众间的有效沟通就显得愈益紧迫。这里所讲的沟通是指,公共管理机构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通过协商对话、双向沟通可以及时全面地将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公众的意见、建议、要求和呼声及时地为公共管理机构所了解,并将其中的真知灼见采纳到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中,使之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协商对话、双向沟通使公共管理机构的活动增加了透明度,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参与意识逐步提高,公民意识日益增强的需要,创造了以诚相见的合作气氛,从而树立起公共管理机构的整体形象。2、公共管理机构重视树立形象与热衷“形象工程”有何区别?答:公共管理机构的组织形象是指公共管理机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公共管理机构重视树立形象有利于为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软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公共管理人员齐心协力地去完成公共管理任务和实现公共管理目标,有利于得到社会公众对相应的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而热衷“形象工程”只是追求表面上的形象,而忽视公共管理机构形象的核心是更好地达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实现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了追求表面形象,可能会出现不顾社会公众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允许而盲目上项目的情况。如果热衷“形象工程”与政府官员的政绩直接挂钩,就会进一步导致追求短期效果和轰动效应的情况。其结果将是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不利于达到公共管理的目标。3、为什么说信息技术发展为公共管理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答:信息技术发展为公共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表现为:第一,公共管理环境的优化;第二,公共管理价值观的重塑;第三,公共管理技术的创新;第四,公共管理机构及其组织方式的变迁。4、为什么说电子政府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的发展?答:电子政府拓宽了公民的参政渠道,通过电子民意调查、电子公民投票、电子选举、电子邮件等方式,公民进行利益表达以影响政府的利益决策,政府倾听民意,作为决策的参考。互联网络可以看作是政府与公民间的一座电子桥梁,它的参与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从而极大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加入政治领域,成为公民参政通道最直接的影响是:一方面政府能够比以往更广泛地听取各方的意见,从而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另一方面,网络能够使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的快捷的互动方式使公民对于参与政治有了崭新的认识,政府在网上开放的姿态与方便的技术手段促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四、分析题1、1986年4月,正当我国大亚湾核电站各项工作顺利进展时,世界核电史上演了一场悲剧,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泄漏事故。香港人最敏感的就是距他们52.5公里的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于是,香港不少居民杯弓蛇影,恐慌心理剧增,许多公众开始怀疑甚至反对建造大亚湾核电站,一时间掀起了100万人的签名请愿运动,强烈要求停建大亚湾核电站。在此情况下如何扭转舆论,消除社区公众的误会及偏激,成为摆在核电站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社会课题。公司果断决定组建公共关系处,以增强公关宣传的针对性,并由核电站公共关系部门立即邀请国内公共关系专家速赴深圳,制订方案并予以实施。(1)邀请香港重要人士访问北京。1986年9月下旬,香港立法局核电考察团应邀访问北京,国家领导人、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分别向考察团、中外记者介绍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环保情况。(2)开放核电站并分期分批接待港澳各界人士参观。不论来访者持何种态度,一律热情接待,有问必答,香港每年都有几千人到大亚湾实地参观。(3)编发“和平利用核能”的系列宣传材料5集,7万多册,编印大亚湾核电站的情况介绍7万多册,在公众中散发。(4)协助有关部门与香港科技学会,在港举办“和平利用核能、核技术”展览,16天中共接待参观者38万人次,引起了轰动效应。(5)与香港电台、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接触、座谈,通过电台广为宣传,利用报纸发表了许多文章,将核电站安全保障的科学措施向香港居民传播、解释,争取港澳人士的理解和支持。(6)与核电站附近的地方政府及居民群众沟通,进行座谈讨论,求得理解。(7)安排我国政府领导人发表讲话,在报刊上郑重公布核电站5年论证的情况和核电站建设“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经过多方努力,一场轩然大波终于平息了。请分析:(1)为什么公共部门尤其需要重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2)公共部门开展有效公共关系活动时必须遵守哪些原则?答:(1)公共管理机构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必须十分重视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一方面通过协商对话、双向沟通可以及时全面地将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公众的意见、建议、要求和呼声及时地为公共管理机构所了解,并将其中的真知灼见采纳到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中,使之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协商对话、双向沟通使公共管理机构的活动增加了透明度,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参与意识逐步提高,公民意识日益增强的需要,创造了以诚相见的合作气氛,从而真正树立起公共管理机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整体形象。(2)第一,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给予适当的反应;第二,有明确的使命感和贡献精神,体现出“公仆”的良好境界;第三,表现出激情以及对公共管理的忠诚和挚爱;第四,注意信息的保密性和公开性。2、黄浦江穿过整个上海市区,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两部分,沟通浦江两岸便利的交通已成为加快上海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1989年连接浦东浦西的南浦大桥率先开工建设。但是,黄浦江下游工厂和港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仍然没有解决沟通浦江两岸交通的难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建筑越江隧道,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该建造过江大桥。两种意见都提出了各自的理由,处在相持不下的局面。上海市领导邀请了国内一流专家对此进行科学论证,经过几十名专家的充分论证,最终决定建造杨浦大桥。作出这一决策的依据有许多条,其中一条依据就是,大桥将给人们以现代宏伟工程的深切感受,对振奋人心、吸引外资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当时恰逢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定之际,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市政府及时地提出:以桥兴市,以桥扬名、以桥凝聚力人心。上海市领导把杨浦大桥看作是上海的窗口,是上海的景观。人们看上海,首先就会看桥的水平。因此,大桥建设要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好中求省,要从国际一流水平着眼,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于是,建造杨浦大桥这一公共工程成为树立“上海形象”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切为了杨浦大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杨浦大桥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始终得到全市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并成为鼓动全市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在全市人民的通力协作和努力下,跨度602米的杨浦大桥工期仅用了两年零五个月,1993年10月23日,杨浦大桥正式竣工通车。它向世人展示了上海的精神、上海的速度、上海的水平。请分析:(1)为什么杨浦大桥这一公共工程能够成为“上海形象”的标志?(2)公共管理机构在运用CIS策略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答:(1)上海市政府决定建杨浦大桥的决策,被实践证明是富有远见的。原因在于:隧道在地下是隐性的,大桥在地上是显性的,人们通过飞架东西的大桥,可以看到上海建设的新成就,展示上海改革开放和开发浦东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上海人民的智慧、力量和技术人水平。从深层次意义上讲,它激起了上海人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再深层次意义上讲,拥抱浦东和浦西的双臂,世界级的两座斜拉桥——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已经成为新上海的象征,
本文标题:公共管理学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2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