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effect)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二、两级传播论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其基本观点包括:他在研究中发现:当说服对象接触到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以及这些攻击的反驳(即反宣传)时,原先接受单方面讯息的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先接受正反两方面讯息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要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使用滋养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息的观点,也可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观点,一般地接种法较前者有效。经过预防接种的人在接触到了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反驳)时会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息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五、使用与满足理论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意义:(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局限(1)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六、创新与扩散理论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1)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2)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3)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4)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评价:1)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2)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七、议程设置理论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局限: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八、教养理论(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1)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5)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评价: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在研究中发现:当说服对象接触到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因此,要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使用滋养法;五、使用与满足理论;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在研究中发现:当说服对象接触到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以及这些攻击的反驳(即反宣传)时,原先接受单方面讯息的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先接受正反两方面讯息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要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使用滋养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息的观点,也可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观点,一般地接种法较前者有效。经过预防接种的人在接触到了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反驳)时会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息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九、知识沟假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
本文标题: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52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