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发展之道(大北农)
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发展调整之道2006年4月20日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正当年人的心境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少年是动物,生命是未知数,充满着美丽的憧憬,无限向往,自由驰骋。中年是植物,生命可望可即,有得有失,哀乐掺半,不愿疲于奔命,只有尽地自限。老年是矿物,生命已捏在手中,定了型,或成了精,不得不认命!人到中年,成家立业,是生命中发光发热的时候,但也正因为发光发热,往往是过度燃烧。年轻的时候,盼望才学、能力、金钱、地位,最起码想要自己能做主。但有钱之后烦恼接踵而来,学位的方帽子压力沉重;有了某项职位则权与责常相左右。无论在家里、学校、社会上,一旦当家作主,也就带上了枷。人到中年,当然比少不更事时要来得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人到中年,比较能开窍,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喻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真是何必而又何苦。佛在我心,明月就在自己手中。有时候感觉生命无限美妙,生活中有永远发掘不完的乐趣;有时候感觉生命无限痛苦,生活中有永远驱除不尽的烦恼,常系于我们自己心中的一念之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年龄增长,人往往会越来越慈悲为怀,得饶人处且饶人。同情你的敌人,总比愤怒怨恨舒服些。何必苦练“七伤拳”,在伤人之前先伤己。当别人对我们有意见时,如果你认为是善意,不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可以拮取启示与警省,得到助力与友谊。如果你认为是恶意,不但善意常转为恶意,更可能遭到烦恼与怨尤,徒增阻力与敌意。少年时勇猛桀骜,头角峥嵘,追求突破、超越、创造;中年才知道打破一个网,往往钻入另一个更密的网。想做伟大的作家,总不如做一个可爱的读者更快乐,更能享受多采多姿的美感经验。其实,无论做大事也罢,做大官也好,做小螺丝钉也好,最基本的是调整角色,尽职安分,达观随缘,生命得到舒畅。事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当下心安!少年气盛,易患球症,自我膨胀;中年才知道虚妄之无聊,气球无限制的膨胀,总有一天会爆的。靠别人肯定,总不如自得可贵,随遇而安,无人而不自得。少年时常叹想许多事难以如愿;中年才知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缺陷也是一种美,过程就应该值得回味,中年最容易在向往中自我迷失。少年常有排拒性,听不进老生常谈;中年才知道人生最可贵的偏偏就是“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家庭和谐”这种俗不可耐的老生常谈!小儿得饼之乐的纯真最堪回味!当然,达观随缘,安分尽职,仍然是活水长流。植物虽尽地自限,仍在成长,甚至矿物也自有暗内含光的光芒。哀乐中年在薪火相传之中,仍有生生不息的精气神!演讲内容一、文化之道二、生存之道三、怎样当好经理人四、发展之道五、调整之道六、从经营向管理转型七、精细化管理从何而来一、文化之道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一个作家描写他所熟悉的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却代代相传。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什么叫底蕴呢,不过就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形成,就是文化。二、生存之道(一)上善若水在《老子》这本书上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这是世间最高的处世法,其意思就是要人学习“水的样子”来生活。为什么老子会以为水是“上善”呢?第一,水是相当柔软的。它可以随着容器的不同而改变其形,它不容易使人紧张。人如果能真的做到象水一般,就可以随对手的不同,自由地改换姿势,连一点小小的棱角也不会有。第二,水都是往低处流的,若是不对高的地位存有任何希望,就不会和别人相争,这样就不容易使自己的生存受到挑战。第三,从高处往下望,水是不断地往低处流去,但是,它同时也是不断地在壮大自己。一滴一滴的水流成谷川,条条谷川汇流在一起,就会变成一条大河,到最后终于造就了海洋。第四,初看上去水是非常柔弱的,但是它拥有巨大的力量,所谓“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水为什么能够从石头中穿过呢?其成功之要旨无非两点:一是目标始终如一,二是长期坚持不懈。水就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老子》这本书中也说“水孕育成物,却没有自己的主张,人们也看不起往低处流的特性。水的位置在低处,就如同心的深处一般,是很平静的,不会有什么不合事实和本心之言行。在该满足的时候满足,不勉强而动,而是顺应时而动。”(二)明镜止水“人不能以流水为鉴,却可以以止水为鉴”。在《庄子》之中,就比较注意水在静止时那份寂静与清澈。流动的水是无法映照出人的影像来。人心也应该常常保持如止水的状态,才能正确地观察,并且先开始,要等对方动了再动。与其进而动,不如退而守。记得这些经验之谈的话,在进时就看不出在进,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当双方的实力在伯仲之间时,若是能等待对方先出手攻击,再加以应战,往往就能获得胜利。(三)不争之德当我们后退一步,不与人争长短时,其结果会是为自己留一片极大的伸展空间。先出手的人,往往会使别人感受到其压力,对受到压力的人而言,这样一点儿也没有趣。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子》的建议是:“缩回来,其实就是在伸展;表现出弱的样子,其实就是强者;减少了,其实就是在增加;被夺走,其实还是在给予。”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不可要强出头,和别人对立时,不妨先退一步。先退的这一步,并不是出自同情对方,而是经过充分计划后的结果。老子称这种作风为“不争之德”。优秀的人不逞强;善战者,不为对方所诱;常胜的名人不会宣扬自己之胜;会使人巧者,可使对方相形见绌。这就是不争之德。结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四)无用之用什么叫“无用之用”呢?我们不妨来谈《庄子》中的一段记事。匠石有一回要到齐国去,当他走到山路时,看到一个土地庙旁长了一颗巨大的栎木。此树主干十分庞大,到半山以上才见有分枝,分枝大到足够可以拿来做独木舟,而分枝又多到数以百计。匠石的弟子都聚在路边,好奇地看着这大树,只有匠石看了它一眼便头也不回地继续赶路。匠石的弟子便追上来问他:“师父,自从我们追随您学习以来,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树,师父为什么不停下来看看就走了呢?”匠石说:“算了吧,那不过是一棵根本就没有用的树罢了,用它来做船,船会下沉;用它来做棺材,很快就会烂掉;用它来做家具又不够坚固;用它来做门框,就会有树汁流出来;用它做柱子,又会长蛀虫。总之,它根本就是一棵没有用的栏木,所以,才会是长得这么高大。既然没有用,我还看它作什么呢?”在这里,《庄子》非难其无用,而是要告诉世人:就是因为它无用,才免于被砍伐的命运,才能长成这样一颗大树。即使“无用”仍有无用的价值存在。这并不是随口说说。试看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可以发现一些我们一直以为无用的东西,它却意外地在某方面发挥其有用的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发现这一点,就是受到传统的观念、刻板的印象限制所致。抛开那些固定的观念之后,再回头看我们身处的环境,就会了解价值的多样化。人们过去太拘泥传统的观念,怪不得庄子要这样感叹地说:人们只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五)与人为善清朝时,有位当朝宰相张英。他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关系挺好。后来,由于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方,老家人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英的老母便修书京城,要张英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思索良久。他认为叶家待人诚恳谦和,叶侍郎为官公正廉明,有许多长处是自己和家人应学习的。这次两家为地皮之事有点争执,也许是自己家人的过错。即使对方有错,也应与人为善才好,不应以势压人啊!便立即提起笔来,写了一首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它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夫人也是知书达礼之人,见到儿子的书信之后,如梦方醒,立即吩咐下人将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也成了张叶两家与人为善的“纪念巷”!这种与人为善的态度,不仅在与外人交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家庭内部的和睦相处,融洽相互感情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家婆媳俩,住连间屋。有一天,婆婆在针钱箩里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见那个红线球了。又没外人来过,针线箩就放在炕头上,为什么线球没了呢?婆婆前思后想,一定是媳妇偷去了,便问小孙子:“你见谁拿过红线球?”“俺娘!”小孙子脱口答道。婆婆心里有底了,小孩子才说真话哩!这时媳妇下地回来,婆婆就唠叨开了:“家贼难防呀,家贼难防!”媳妇听了,心中一愣,忙问:“娘,您丢了什么东西啦!”“我丢了什么,你还不知道?”媳妇知道老人怀疑上自己了,便说:“娘,您不说,我怎么知道?”“我针线箩中的红线球哪儿去了?”噢,原来是丢了个小线球呀!媳妇忙说:“娘,您别生气,都怪我不好,我拿了您的红线用了。”婆婆鼻子“哼”了一声:“你‘拿了’?没隔山没挡海,拿我的东西用,也不告诉我一声。”“嗯,娘,不是拿了,是我偷您的红线用了。”“娘,不是我用了,是……是……我回娘家时送给俺娘了。”婆婆不再唠叨了,可心里话却是:“哼,偷公婆的物件送亲娘。难怪人说‘木勺不是树上长的,媳妇不是婆婆养的’,到底是两种心肠大不一样呀!”过了几天,婆婆拾掇被褥,一拉铺炕被子,呀!在炕角上,那个红线球轱辘辘地滚到眼皮底下来了!婆婆拿起一看,这不正是自己那个红线球吗?她忙把小孙子喊过来,问道:“你娘拿的我那个线球是什么颜色的?”“红色……”“是你看见从奶奶针线箩里拿的吗?”“没有!”“哎,奶奶说丢的红线球嘛,你怎么张口就说是你娘拿了呢?”小孙子认真了:“奶奶,咱家就您和俺娘用线球呀。除了您,不是俺娘还能有谁呢?”婆婆心里后悔极了。为个线球,本来就不该乱猜疑,发脾气。如今冤枉了媳妇,自己这老脸往哪儿搁呀?媳妇下地一回来,婆婆就问她:“孩子,你为啥对娘讲假话?”听婆婆这样问,媳妇又是一愣:“娘,您说我什么地方讲假话了?”“红线球的事。我今儿在炕头上找到了,你怎么说是拿到娘家去了呢?”媳妇听到这儿可乐开了,忙说:“娘啊!有句古话说‘肚里没病死不了人!’您平时待我很好,就同亲闺女似的。那天看您生气,我想您大概有什么急用吧?我很担心,怕您生气伤了身体。您怀疑我拿了红线球,我承认下来,再认个错,您就消了气,不会害病了。您不害病,可是咱全家的福啊!”媳妇一席话,直说得婆婆心里热乎乎的!她立刻把钱匣子递过来,从腰带上解下钥匙,对媳妇说:“从今日起,这个家由你来当吧!娘老了,丢三忘四的,连个针线也管不好。您的心眼正,一定能当好这个家!”请看,在媳妇与人为善精神的感动下,婆婆终于承认了错误,媳妇也更加受到了婆婆的信赖。从此全家人更加和睦相处,在邻里间传为美谈。(六)成人之美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他们不愿成全人,却会忌妒人。朱熹注《论语》,时有很深刻的见解,即如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章,说:人的品性,有厚、薄之不同,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条标准。从人的内在性情上解释成全人与嫉妒人、说别人的好话与说别人的坏话,可以说是注得很深入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品性的厚与薄,是从他平常对人的态度中看出的。俗话说,不看人待己
本文标题: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发展之道(大北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