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精推】小学数学教案范例(通用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精推】小学数学教案范例(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他们总是要准备教案,教案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小学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言语导入。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二、新授1、桌子有多长。(1)估计活动。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2)实际测量。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3)讨论交流。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参考资料,少熬夜!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1)引导示范。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2)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二、完成练一练。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2、第二题:蚂蚁搬豆。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三、全课总结。今天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比的方法。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小学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参考资料,少熬夜!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学生自由发言。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3.导入新课。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加法交换律。(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17+28=45(人)(3)观察发现。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师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参考资料,少熬夜!2.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3)组织汇报交流。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45+23=68(人)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28+40=68(人)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45+25)+16○45+(25+16)(39+18)+22○39+(18+22)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师板书:(a+b)+c=a+(b+c)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参考资料,少熬夜!加法结合律。(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小学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2、过程与方法: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会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教学难点:单名数改写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突破方法:首先作好旧知的铺垫,复习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出现小数的名数改写。教学过程:1、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1)先让学生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何时乘进率,何时除以进率。(3)为学生编口诀:大变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2、如何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方法(1)首先牢记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2)审题要仔细,看清楚是向哪级单位转化。活动总结: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找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尤其参考资料,少熬夜!是老教师对此处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来解决的建议和思路都给我们年轻教师有很大帮助。小学数学教案【第四篇】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二第1~4题。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逐步养成探索、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答。600里有几个百?300里有几个百?6000里有几个百?3000里有几个百?15个使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2、口算。60+3040+20xx+3050+870+560+4口口答时选择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3、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可以这样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按照这样的思考方法,也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1)出示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提问:按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想,600加300就是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就是几百?600+300等于多少?师配合板书。谁来说一说,口算600+30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2)出示第(2)题。提问:按刚才口算600加300的方法,6000+3000要怎样想?得数多少?(板书得数)哪位小朋友再说一说,6000+3000是怎样口算的?请大家在第7页这道题里填上得数。(3)指出:口算几百加几百,或者几钱加几千,可以想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是几个百;或者几个千加几个千,是几千。2、教学例4。(1)出示第(1)题。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算80+7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让学生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算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参考资料,少熬夜!(2)出示第(2)题。提问:900+500要怎样想?谁来说说900+500是怎样口算出得数的?学生填上得数。3、教学试一试。指出:几千加几百就是几千几百。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算算第1题。2、做想想算算第2题。(1)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题,其余做在课本上。(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怎样想的,为什么上下两道题的数不一样?3、做想想算算第3题。4、完成练习二第1题。5、出示练习二第2题。6、指名学生口算练习二第3题。四、课堂作业练习二第4题(一道学生看懂表格内容)。小学数学教案【第五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用语言准确表达;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思想,我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在我设计的具体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上下空间位置关系。引入课题通过摸一摸自己身体的上下器官,让学生充分体会自身的上下,以便揭示课题。新授课我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动物们为大树爷爷过生日,让学生说出: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培养学生的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当学生说到谁在上面,谁在下面时,我给与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说谁在谁的上面,参考资料,少熬夜!谁在谁的下面。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紧接着通过抓住孩子的个性,也在掌握上下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帮小动物找家这一活动,特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习劲正浓时,让孩子愿意且乐于动手摆的环节,“我说你摆”这一环节。能勾起孩子的思维,也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以便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随之以游戏的形式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我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我说“下”,学生在上面拍。这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让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感性信息,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由于以上环节扣得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对上下有所掌握,让学生欣赏南京长江大桥,先让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大桥上下物体的位置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对上下的掌握。以上
本文标题:【精推】小学数学教案范例(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0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