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优秀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优秀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优秀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化学教学教案【第一篇】学习目标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课前预习1、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2、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新课学习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探究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2)取上层清液2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3、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1、概念:2、特点: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BaSO4CaCO3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1、内因(决定因素):讨论:对于平衡AgCl(S)Ag+(aq)+Cl-(aq)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2、外因:参考资料,少熬夜!板块二、溶度积常数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1、定义2、表达式:3、意义:4、特点:当堂巩固: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①水中②10mL/LNaCl溶液③5mL/L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溶液中c(Mg2+)=/L,c(CO32-)=/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例1.将5ml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例2:取BaCl2与等体积的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例3.室温下,将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例4.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参考资料,少熬夜!/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25℃氯化银Ksp=,碘化银Ksp=)?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初三化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参考资料,少熬夜!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教学设计示例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课时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1)元素: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讨论思考]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参考资料,少熬夜!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元素化学教学教案【第三篇】一、系统阶段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高中历史。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参考资料,少熬夜!关,单元测试达标。二、专题突破阶段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三、模拟训练阶段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基础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巩固练习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A.+1B.+2C.+3D.+4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
本文标题: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优秀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02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