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王海蛟
主讲人:王海蛟第一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简介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基础知识108页)(一)主体范围1、用人单位(1)企业(2)个体经济组织(3)民办非企业单位(4)国家机关(5)事业单位(6)社会团体(7)其他第一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简介一、劳动争议的概念。2、劳动者(1)在法定就业年龄范围。(2)具有劳动行为能力。(3)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第一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简介一、劳动争议的概念。(二)一些特殊争议的问题(基础知识109页):第一类、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第二类、童工;第三类、不具备用人单位资格的用工主体;第四类、个人承包经营者;第五类、外国人、台港澳劳动者;第六类、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机构的在校学生;第七类、签订代理合同的保险个人代理人;第八类、证券经纪人;第九类、家政保姆第一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简介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4年全国人大颁布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法的形式确立了目前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单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明确了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为三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第一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简介三、目前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一)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基础知识113页)(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三)人民法院第一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第二节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一、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就争议事项进行商量,协调,以消除矛盾,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第三方或由争议有关各方共同组成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以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诉讼外调解制度第一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第二节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专门仲裁机构,应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当事人双方的劳动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四、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法在程序上的规定,以劳动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于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一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机构一、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独立行仲裁权、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二、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仲裁委员会可以下设实体化的办事机构,具体承担争议调解仲裁等日常工作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受案范围(国家职业资格161页)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管辖(一)管辖的概念(二)管辖的原则1、以地域管辖为主的原则。2、方便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原则。3、原则规定与灵活规定相结合原则。《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三)目前我市管辖的规定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1、注册资本在5000万美元或相当于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2、中央驻津企事业单位及经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批准设立的银行、保险、证券企业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3、市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和军队文职人员与聘用单位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4、在津就业的港、澳、台人员和外籍人员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5、在全市有重大影响及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应当受理的劳动人事争议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三)目前我市管辖的规定各区、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以外的在本区域内注册、登记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以及劳动者在本区域内与跨省市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用人单位注册、登记所在地与劳动合同履行地不一致,双方当事人分别向用人单位注册、登记所在地和劳动合同履行地申请仲裁,并且能够提供相关证据的,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管辖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三、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参加人(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当事人1、申请人。2、被申请人。3、共同当事人。4、仲裁代表人。(二)仲裁第三人(三)仲裁代理人1、法定代理人2、委托代理人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三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程序一、申请与受理(一)仲裁申请的条件1、申请仲裁的争议应当属于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范围2、申请人应当是劳动人事争议的一方当事人3、申请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4、仲裁申请应当有明确的被申请人5、仲裁申请应当在法定的仲裁时效内提出。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三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程序(二)仲裁申请的形式书面形式为仲裁申请的一般的、主要申请形式。当事人书写仲裁申请却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三)仲裁申请的内容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除上述内容之外,仲裁申请书还应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三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程序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时效(一)一般的时效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二)仲裁时效的中断和中止1、仲裁时效中断。《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2、仲裁时效中止,暂停计算仲裁时效,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事由消失后,继续进行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比如当事人患病住院期间,该住院期间属于时效中止的情形。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三、审查与受理(一)审查内容1、申请人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申请人是否为劳动人事争议的当事人;2、申请人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人事仲裁受理内容;3、该争议是否属于本仲裁委管辖;4、申请人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5、申请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三、审查与受理(二)审查后的处理仲裁委员会应当在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或不予受理。1、受理2、不予受理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四、案件仲裁准备(一)组庭在仲裁受理之日起5日内按照规定组成仲裁庭,一般为3名仲裁员组成合议庭,简单案件可以由1名仲裁员独任审理。(二)回避1、回避方式:(1)自行回避;(2)当事人申请回避。2、回避范围:仲裁员、书记员、鉴定人员、勘验及翻译人员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二)回避3、回避时间:在案件开始审理时、庭审辩论终结前4、回避情形:近亲属、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其他关系、私自会见当事人、接受当事人请客送礼的5、回避的处理:一般仲裁员回避—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办事机构负责人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回避—仲裁委员会决定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五、案件仲裁准备(二)申请书副本与答辩1、送达申请书副本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2、答辩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1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三)通知开庭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延期开庭和未按时出庭的后果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第二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一般规定六、仲裁审理(一)开庭审理程序1、开庭准备(1)书记员查明当事人到庭情况,宣布仲裁庭纪律及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2)宣布开庭、案由、仲裁庭组成,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需要申请回避。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2、庭审过程。(1)申请人明确仲裁请求事项及事实理由;被申请人宣读答辩书。(2)围绕争议事项进行事实调查和举证质证。一般采取仲裁员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中,应当分别询问各方当事人,对各方当事人存在争议的事实应当充分调查。包括双方当事人出示证据——质证——询问事实、理由。(3)双方当事人辩论。在仲裁庭组织下,当事人依据庭审调查阶段查明的案件争议事实和证据,提出各自的主张、陈述意见,相互辩驳和论证的活动。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4)询问最后意见。辩论终结时,仲裁庭应当按照申请人、被申请人的顺序分别询问当事人对该争议案件的最后意见。(5)当庭调解。首先询问申请人是否有调解愿望,然后询问被申请人,如双方同意,可询问双方的调解条件。(6)签阅庭审笔录。庭审进行完毕时,仲裁庭应当宣布庭审结束,要求当事人审阅和签署庭审笔录。仲裁员、书记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或其他仲裁参加人拒绝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签章的,仲裁庭应记明情况附卷。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六、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的概念及种类(国家职业资格163页)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认定证明对象事实是否存在所依据的资料。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的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二)举证责任。1、举证责任含义2、举证期限——由仲裁机构指定3、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1)一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2)用人单位的单方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3)仲裁机构指定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4、证据的审核认定(1)对单一证据的审核认定。(2)对案件证据的综合审查及证明力的判断。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七、仲裁结案方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结案方式有六种:当事人撤回申请、移送案件、撤销案件、终止审理、仲裁调解、仲裁裁决。(一)当事人撤回申请1、双方和解当事人撤回申请2、视为撤回仲裁申请。(二)移送案件(三)撤销案件(四)终止审理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七、仲裁结案方式(五)仲裁调解调解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公共利益。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仲裁庭裁决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当事人就该部分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先行出具调解书。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七、仲裁结案方式(六)仲裁裁决1、仲裁裁决期限仲裁庭裁决案件,应当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职能和办案程序
本文标题: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王海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8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