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远程培训第六期(XXXX-7-19215122098)
1卷首…………………………………………………………………2引航…………………………………………………………………3关注…………………………………………………………………9声音…………………………………………………………………20随笔…………………………………………………………………26实践…………………………………………………………………36心语…………………………………………………………………38榜样…………………………………………………………………47提示…………………………………………………………………57主编:于维涛责编:王凯崔成林李玉民王晓东解鸣牟人杰2有感于惰性指导教师吴娟人都有惰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惰性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己便是如此,做事磨磨蹭蹭,一拖再拖,有时明知是非干不可,也会拖到不得不做时才做。去年研修时,看到用Flashpaper上传简报,就想着学习学习,可研修后平时不用,就把这事又放下了,今年要用时才想起还不会呢。都说“技不压人”,平时多学点用时不必抱佛脚,但说的容易做时难,不被逼到份儿上不愿动啊!“推己及人”。今天的研修作业,很多老师都上传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本是挺好的事,毕竟还是自己曾经的创作嘛!课改十年了,各种各样的讲课活动此起彼伏,谁没被逼着讲过几节课啊,谁又没点压箱底的“存货”呢?可问题是咱们打着“研修”的旗号在学习进步呢,您倒是多少的改一改啊,去年贴了,今年再贴,正是“年年岁岁修相似,岁岁年年贴相同”啊……只是这样的话,咱们的“研修”是不是变味了?!3怎样才是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省级课程专家高怀举应该说,思想一词听起来似乎就很“虚”。我们更难确切的下一个定义或定一个标准说这就是有思想的历史教师。所以,我想尽量用具体的课例(哪怕是片段)来说明怎样才是有思想的历史教师。毕竟,教师内在的思想最终还是要外显于自己的课堂。首先,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停留于教材知识的表面,他会深入挖掘或补充有关史实,给学生传达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观点与认识。比如我们讲中国近代史,讲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讲完史实以后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了。一般都是先谴责西方侵略者强权蛮横,谴责清政府腐朽无能,然后告诉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大家一定要发愤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比单纯的谴责义愤更有益的应该是较为深刻的反思,喊口号式的励志教育对学生究竟有多大的触动作用也很难说。我听过一位老师讲课,他在讲解类似内容时,补充了同时期日本的遭遇及反应。我们知道,1853年美国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湾,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第二年再次叩关,强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外来侵略的呢?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的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而我们谈起外来侵略就是屈辱、就是沉痛。在日本还有个佩里公园,公园4里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亲笔手书的佩里纪念牌高高耸立,上写:“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牌”,这对我们,更是无法想象。正是这种积极拥抱全球化的心态,才有了后来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外相井上馨主张“改变攘夷锁国之感情”,“进化到泰西文明,在亚洲创造泰西文明国同胞之一”。这样的认识,我们到今天也很难说已经确立。相反,当我们在课堂上对西方侵略一味谴责的时候,我们可能恰恰是不自觉地加强了学生心目中的排外心理。中国和日本相同遭遇下截然不同的应对,强烈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的冲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恐怕要远远好于那种浅显的愤怒,空洞的口号。当然,这里面牵涉到不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面临相同的境遇,采取不同的反映,是可以理解的。但老师的补充讲解,有利于为学生打开新的视角,有利于冲击学生固有的思维。其次,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一些固有说法,他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讲到美国的南北战争,有的老师给学生补充了这样的细节知识:南部叛军一投降,联邦军队司令马上说:“战争已经结束,叛军又成了我们的兄弟。”南部叛军司令罗伯特·李战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担任过大学校长,美国很多地方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巨型浮雕塑像;著名的葛底斯堡纪念碑纪念的不仅是北方阵亡者,也包括南方叛军中死去的军官与士兵。葛底斯堡战役我们知道,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有些类似于我们的淮海的战役。内战结束之后,只有同胞,没有敌人。老师课堂上顺口提及的这些琐碎知识,看起来似乎与教材内容没多大联系,但实则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索空间:能强烈冲击学生“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更甚至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思考战争、和解、人道等深层次问题。第三,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会选择恰当时机给学生指明思索的方向,而不是用固定答案束缚住学生的思维。新课改以来,一个重要的观念变化就是要改变教师过去那种无所不知的形象。事实上,教师也确实不是无所不知,但有时碍于面子,学生问到什么问题都要说个一二三四,有时难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们得承认,学生的思维有时比我们活跃,尤其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东西不比我们少,有时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是我们老师事前没有想到的。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强行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思路上来,更不应该一棍子打死,从根本上否定学生的思考。比如,有这样一则案例:我去一所中学听课,讲辛亥革命。老师讲革命后南京临5时政府采取的革命进步的政策,给出了一系列材料,政权建设的、发展经济的,其中有一则是关于剪辫子的。临时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都督,转谕所属人民,“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对此,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老师的意思是要学生回答看到了临时政府的革命进步,移风易俗。没想到有学生回答看到了野蛮。出乎预料的答案应该说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成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教育学生认识民主的艰辛,民主政府尚且颁布如此不民主的法律。并进一步思考权力的边界,满族入关时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残暴野蛮,汉族人的政府颁布法令,强行干涉个人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种侵权?更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出来。这时候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不但不丢面子,相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知道答案,但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老师也可以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时,结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向。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留足思考的空间,比单纯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要好得多。应该让学生在思维的开放性、观点的多元化中学会独立思考。所以,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应该做到“三多三少”:多些思考方法的指导,少些观点的灌输;多提供思考的路径;少下具体的结论;多指方向,少画圈。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他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润物细无声------关于情感目标设计的思考省专家崔怀亮何为情感目标?新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为何要设计情感目标?新课标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如何设计一节课的情感目标?6首先,要熟知新课标对于相应学段的情感目标的要求,在此指引下来进行情感目标的设计。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情感目标设计了二级和五级要求,可以成为我们设计情感目标的重要依据。其次,基于文本材料设计情感目标。在熟悉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特别是确立了一节课的重难点后,我们就可以把浓缩在里面的情感因素提炼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最理想的情况是正好可以从本课的重难点中提炼出情感目标,例如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用英语询问建议和回答建议,我们就可以把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设定为:如何用英语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建议和对别人的建议做出答复。情感目标的达成也要基于对文本材料的正确处理。设计一节课的情感目标要注意什么问题?一、情感目标的设计切忌“假大空”。很多学员设计了很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情感目标,例如有的学员把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如果作为情感目标的话可以用于每一节课,这是“假”。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大”。如果我问你,什么是合作精神?三言两语你肯定不能把它概括出来,这是“空”。“假大空”的情感目标,甚至是“假大空”的任何教学目标都只不过是说说写写,让别人和自己看看而已,是没有任何的实际教学价值可言的。设计情感目标的原则也应像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那样,要具体,易于操作,达成度高。二,情感目标的设计切忌泛化。有的学员把教学设计的每个步骤都列出来,然后进行分析,生硬地拽出里面的“情感目标”。个人认为,一节课能够达成一个关键性的情感目标,就不错了。当然,我也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即情感目标应该渗透在教学设计的每个步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一节课设计出20个情感目标吧。如果照此推论,那一节课的知识目标也可以有无数个了。我这样认为的理由是:正如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些情感目标是我们已经达成的,并已内化为我们本身的素质,这样的情感目标就不用再重复了;有些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达成,而在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的,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谁敢说一节课上他就能使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起来,并永不磨灭。三,具有情感目标的英语课程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英语课程。我认为,正因为我们的英语课程需要有人文性,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才需要有情感目标。有的学员认为情感目标是多余的。我认为,情感目标不应该是教学中的负担,而7应该既是形成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又是达成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富有情感的教师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节趣味横生的课也肯定是受学生喜欢的课。四,情感目标的设计切忌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以至于制定出超越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情感目标。例如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设计一个异性之间健康交往的情感目标显然不合适。五、情感目标是与本节课的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把它割裂开来。例如本节课,我们可以把“如何用英语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建议和对别人的建议做出答复”这个情感目标应该渗透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去。六、设计易于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步骤。高水平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水溶交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讲话似的公布:我们这一节课的情感目标是......。如果做不到自然流露,至少应借助于精心设计的教学步骤达成情感目标。七、有些文本资料是很难设计出情感目标的,那样的话,也不能拉郎配,死板硬套。强扭的瓜不甜,硬拽来的情感目标会使这一节生动的课堂索然无味。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省课程专家张会一篇课文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往往把怎样教看得很重,在探求教法上乐此不疲。其实,忽视了内容本身的东西,不明白教什么的问题,会让语文教学误入歧途。现以北师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为例,谈谈教什么的问题。归位·对话《细菌的启示》这是郑也夫的一篇科普发言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第三学段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的要求中指出,“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不必把精力放在“细菌”知识的纠缠上,去作无谓的知识的拓展,而应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
本文标题:远程培训第六期(XXXX-7-1921512209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8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