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1.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传播说)2.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一门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3.公共关系的状态:首先,公共关系式客观存在的;其次,公共关系状态与公共关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4.公共关系学所研究的“公共关系活动”主要指:这种专业的公共关系实务,或者说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公共关系业务。5.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而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6.公共关系常用图:7.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8.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A、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仅是个人;B、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C、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式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D、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1.公共关系的起源:近代的美国美国19世纪中叶是公共关系的发短时期,起代表人物是巴纳姆2.巴纳姆的信条:凡宣传皆好事3.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4.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作5.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6.伯尼斯的贡献:把公共关系学理论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7.《有效公的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8.1924年,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社论强调:“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一种艺术和一种学科”。9.1948年,美国全国各个关系协会(PRSA)宣告成立;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IPRA)在英国伦敦正式宣告成立;1978年8月,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大会。10.我国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在公共关系传入的初期,主要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使很多工作人员了解和把握了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B、对冠达的在职人员进行系统的公共关系专业教育,使广大在职人员既能全面地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又能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学以致用;C、我国公共关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起步;D、我国公共关系的科学研究也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E、随着公共关系的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广泛开展,各种公共关系学术团体和行业协会也纷纷成立11.1997年11月15日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一是为公共职业下了“公关员”的名称;二是制定了公共关系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核规范。12.2000年在全国推开公关员的职业上岗考试,它标志着我国的公共关系开始走向职业化和行业化的道路。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1.公共关系的职责:是指公共关系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2.组织形象信息要素主要包括:其一,公众对组织机构的评价;其二,公众对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其三,工作队组织人员素质的评价;其四,公众对组织服务素质的评价。3.辅助决策:A、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B、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C、协助拟订和选择决策方案;D、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4.传播推广:A、创造舆论,告知公众;B、强化舆论,扩大影响;C、引导舆论,控制形象。5.协调沟通:A、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B、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6.提供服务:A、在组织内部为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服务;B、在组织外部提供社会服务。7.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借助于个人媒介所进行的相互沟通,也即“人际沟通”。8.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9.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即广告祝福费购买传播媒介的使用权来推销其产品、服务或观念。10.销售推广:是在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市场推销和交易活动中,工商业组织以各种手段向顾客宣传产品,以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行为,扩大产品销售量的一种经营活动。11.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众利益、社区事务相关的活动。12.危机处理:一是处理“公共关系危机”,二是用公共关系的策略和方法来处理危机。13.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协调组织的关系网络。14.公共关系树立组织形象的原则:有效性原则;总体性原则;符号化原则。15.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A、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B、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激励士气;C、良好的组织形象,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组织社区环境。16.协调关系网络的意义:A、协调内部关系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B协调外部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C、协调内部关系,能够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组织形象提供条件。17.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A、公关理论整合化;B、公关实务专业化;C、公关手段现在化;D公关教育层次化;E、公关地位战略化。18.公共关系职能应用的新趋势:A、市场公关关系的热潮;B、金融公共关系的动态;C、政府公共关系的焦点;D、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全球性沟通与合作的大趋势。第四章公共关系的组织与人员1.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传播性、沟通性2.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四种模式:A、部门隶属型;B、部门并列型;C、高层领导直属型;D、公共关系委员会3.组织内设公共关系部门的特点:A、了解内情;B、便于协调;C、效率较高;D、成本较低;E、工作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4.公共关系公司按业务内部划分:专项业务公司、专门业务服务公司、综合服务咨询公司。5.大中型公共关系公司的组成:A、行政部门;B、规划审计部门;C、专业技术部门;D、国际和地区部门。6.公共关系公司的经营范围:A、咨询诊断;B、联络沟通;C、收集信息;D、新闻代理;E、广告代理;F、推介产品;G、会议服务;H、策划活动;I、礼宾服务;J、印刷制作;K、音像制作;L、培训服务。7.专业公关公司服务的特点:A、较为客观公正;B、技术全面,专业性强;C、较灵活,适应性强;D、关系较疏远;E、运作成本较高。8.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成立时间:1955年9.1986年11月,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10.1987年6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以后,各省市乃至地县和乡镇都出现了公告关系协会。11.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A、联络会员;B、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和声誉;C、专业培训;D、普及知识;E、编辑出版刊物。12.从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机构看,公共关系人员可以分为公共关系领导人和公共关系一般人。13.公共关系的一般人员的分类:A、调查分析人员;B、计划人员;C、传播人员;D、文秘人员;E、专门技术人员。14.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A、塑造形象的意识;B、服务公众的意识;C、真诚互惠的意识;D、沟通交流的意识;E、立足长远的意识;F、创新审美的意识。15.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素质:A、自信的心理;B、热情的心理;C、开放的心理。16.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结构:A、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B、公共关系的基本实务知识。17.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A、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B、良好的组织能力;C、健全的思维和谋划能力;D、敏锐的观察能力;E、很好的自制自控和灵活应变的能力;F、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G掌握政策、理论的能力。18.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目标:A、通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可视为领导型人才;B、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可视为具体公共关系工作人才。19.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原则:A、科学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因材施教、因人施教;D、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相结合。20.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途径:A、大学本科教育;B、大专培训班;C、函授教育;D、公共关系培训班;E、全员公共关系培训。21.公共关系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下列道德规范:公正、正派、对社会负责、真实、保密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1.公众的涵义:①公众是公共关系主体传播沟通的对象的总称;②公众是相对特定组织而存在的;③公众是因共同的利益、问题等而联结起来并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④公众是客观存在的。2.公众的基本特征:A、整体性;B、共同性;C、相关性;D、多样性;E、变化性。3.根据公关工作的目标、重点和具体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社会组织的分为:互益性组织;营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性组织。4.根据其营利性和竞争性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竞争性营利组织;竞争性非营利组织;独占性非营利组织;独占性非营利组织;竞争性营利组织。5.同一类型的公众又有不同标准的分类:根据组织公关活动的内外对象,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的组织结构,公众可以分为个体公众和组织公众;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分为受欢迎公众、不受欢迎公众和被追求公众。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根据公众之间的决定性,分为消极公众和积极公众;6.内部公众:是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包括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构成的公众群体。7.加强内部公众沟通的传播意义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组织需要通过自身成员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强内聚力;二是组织呀通过全员公共关系来增强外张力。8.社区公众:是指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包括当地的管理部门、地方团体组织、左邻右舍的居民百姓。社区关系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环境和公众形象。9.顾客公众:是指购买、使用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团体或组织。10.对顾客公众做好公共关系的意义:A、良好的顾客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直接的而利益;B、良好11.顾客关系体现企业组织正确的经营观念和行为。12.媒介公众: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13.媒介公共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媒手段的前提。14.政府公众对象:是指政府各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即组织与政府沟通的具体对象。15.政府公共关系的意义: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能够为组织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管理环境。16.名流公众:是指那些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有名望人士。17.建立良好名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包括: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借助于社会名流的关系网络;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社会声望。18.国际公众:指一个组织的产品、人员及其活动进入国际范围,对别国的公众产生影响,并需要了解和适应对象国的公众环境的时候,该组织所面对的不同国家、地区的公众对象。19.搞好国际公共关系的意义:发展国际公关系,为对外开放服务;运用跨文化传播手段,促进组织形象的国际化。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1.知觉: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2.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3.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C、对象的组合。4.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5.知觉的偏见: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作用6.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需要反映了有机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表现出来的缺乏。7.需要的五个层级: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自尊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8.态度:是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管理科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0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