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汇报材料(通用4篇)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汇报材料(通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汇报材料(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第一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概念解说一、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含义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指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依托:依靠;凭借(1)没有学科教学,法制教育便失去基础(借船过河,搭顺风车,学科是“船”和“车”)(2)法制内容与学科内容有密切联系,否则既无法“依”,又无法“托”(加速度-环境保护、八竿子打不着)(3)学科教学为主,法制内容渗透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固有的:(1)教材本身包含有(高中地理:水污染及其成因——水体污染现象-《水污染防治法》)(2)可以引申、联系(高中化学:正确使用药物-《药品管理法》;高中音乐《梁祝》-《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3)可以借用、“借题发挥”(抄袭作业-《著作权法》)(4)可以创设(高中英语:《cloning(克隆)》-创设“掌握了克隆技术,我们能否随意克隆几个人”的话题)教学活动中:上课、辅导、作业、实验、实际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课-电子论坛-《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考试-将法制内容与考试内容结合,作为素材、作为背景材料或者直接作为考试内容等等。命题的巧妙性)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1)具有一定目的(增加法制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激发法制情感、培养法制行为。法制教育≠法律教育。不盲目)(2)具有计划性(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综合提升;730个渗透点、渗透内容、方法、目标、要求等等。不盲目、一个学科看起来是不零碎、整体是统一的、系统的)(3)有构思、有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技巧方法、因“材”、“课”施教。(4)有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5)学生、教材、教学形式(环节)、社会、法制综合考虑(6)不伤害学科、不增加负担。渗透:某种事物逐渐进入另外一种事物,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有“机”可乘,才能渗透(2)有机结合: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有主次、主客之分(4)有分量、程度上的控制(5)有过程、方法上的策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不急不躁、不要求一蹴而就,明确提出追求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强调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6)实现事物品质、性状的改变或因此而引起其他事物的改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法制素养。从质、量两个方面改变)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1)法制知识>法律知识(2)知识是基础(正确理解“知识”的含义:①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②学术、文化或学问。不要和素质教育对立)(3)法制理念(意识、思想、观念。意识、思想、观念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讲“理念”,一般是指正确的观念。胡锦涛: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4)情感(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此处泛指心理、态度、在个人情绪上的反映。嫉恶如仇、打酱油、敬畏感、恐惧感、马加爵)(5)法制实践(行为、行为能力、控制力、药家鑫)(6)法制知识、法制观念、法制情感、法制行为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制情感教育也是法制教育。二、关于法制教育中几个必须理清的问题(一)法制教育是否仅仅是违法犯罪预防教育?法制教育包含预防性教育,但是不仅仅是预防性教育:1.预防是有发生的可能性才防。按此理解,马加爵、药家鑫都可以不防。“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行”、没有违法犯罪苗头就可以不管,实际工作中危害很大。2.预防性教育只讲“守法”,强调“守”,既是被动的,也不完整。完整的法制教育既讲“守”,也强调“用”和“护”、“学”。3.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既体现在法律法规中,更应该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中,一个没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不是一个思想健全、素养良好的公民;一个没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如果将来参与到立法、司法、执法活动中,后果可想而知;没有全体公民法制素养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将成为空谈。法制素养是个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法制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残缺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国人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整体上不敢恭维)5.《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二)科任教师到底应不应该承担法制教育责任?1.法律规定:《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2.胡锦涛讲话: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4.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教学教育性原则的体现。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三)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和德育其它方面到底是什么关系?1.理论层面:不是有我无他、我进他出、相互对立的关系。不是要厚“法制”而薄其它。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2.实际操作层面:①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道德、纪律、国防、民族团结教育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②心理教育、美育等联系在一起(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若干渗透点);③有机适度、自然巧妙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科教学,有时反而能够促进学科教学,或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密切教学内容与社会时间的联系,或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增强学生的过程体验和过程体验。3.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问题必须解决。4.改变考试制度、彻底放弃“应试教育”,人们的担心才会消除,注意力才会转移,观念才会真正转变,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形成气候”。(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按照《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提出的内容、数量、目标要求渗透,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述如下:1.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在35个学科中共设计了730个渗透点。12年大致有480个教学周、14000个课时,平均每周只有1.52个渗透点,也就是平均每19节课,法制内容才会在教学中出现一次,频率不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安排渗透的法制内容,都是普通的法制常识和比较容易理解的法律法规,不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对象上的针对性,又属于普法范畴。2.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潜移默化效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且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不会。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学科本身,有时还能促进学科教学,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或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或促进学科知识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试举一例: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如果仅从教学的一般层面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鄙视夏洛克的自以为是、佩服鲍西娅的机灵智慧这个层次上,但是从公平正义原则(此处涉及民法、合同法)去分析夏洛克的所作所为,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夏洛克的阴险和不法,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安东尼奥和鲍西娅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绞尽脑汁去“解套”,因为事前的合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合同(《威尼斯商人》实际上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教学上一般只宜讨论到此。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网上相关资料)。不要陷入思维怪圈:有我无他、强调甲等于放弃乙、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抢”资源。防止教学中不科学安排时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有什么要求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教学教育性原则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学生违法犯罪及受害案件不断发生,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用“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来形容自己的担心和恐慌;一些学生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扭曲,大家忧心忡忡。必须增强紧迫感,各方面、各途径配合,主动出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贵州3400余万人口,学校师生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涉及千家万户,这部分人的法制素养提不高,给百姓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什么后果,是不言而喻的。3.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多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
本文标题: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汇报材料(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12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