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论用人之道王兴华国家兴亡,事业盛衰,无不与用人有关。而用人之道,古往今来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潜修之功课。本文力求吸取古人之经,结合今人之道,审度时势,妄论用人之法。——题记以不能为能——十论用人之道(一)以不能为能,是领导艺术和用人法则中的最高境界。它指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一定会某项具体的工作,但靠部下却能完成这项任务。即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弃细务,识大体,变自己的“不能”为“万能”,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为此,领导者首先要分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认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事业中的不同职责。荀子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即领导者以知人为本,以管理部下为能;部下以知事为本,以自己会干为能。也就是说,领导以会用人为才能;部下以出谋划策为才能;领导以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为才能;部下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才能;领导以赏罚分明为才能;部下以身体力行为才能。一个领导者,只有深谙这个道理,才领悟了为官之道的真谛。知人与知事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水岭。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在工作中的责任,就是以“一味调五味”,即以协调部下使之行成合力为职责。正如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好比鼓不干涉五音,却能为五音之首一样。而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刘邦正是深谙知人与知事的道理,他才能把不是自己的才能当成自己的一样来支配使用,从而拥有江山万里。所以,一个领导者只要掌握了知人与知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可以不去做部下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却能成就一番伟业。正如荀子所言:“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发百中,就不如用后羿;驾车要想做到驰骋万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国要想做到一统天下,就不如任用贤明正直的能人。这样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却极大。”然而,从古至今都有这样一些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往往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做才放心。事必躬亲,其结果一是有本事的人厌弃他,离他而去;二是不给部下锤炼的机会,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损害,国家、社会出现动乱和危机。三国时,蜀汉军师诸葛亮满腹经纶,计谋盖世,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江山,可谓一代名相。然而,孔明却未能领悟知人与知事的关系,他早起晚睡,事必躬亲,不仅导致他本人54岁就疾劳而卒,而且,末能给蜀汉培养出众多的后继之人,至使蜀汉最先灭亡。现实之中,也有这样一些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不分宏观、微观,不分事情的轻重大小,总喜欢亲自过问、亲自动手去做。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不信任部下,怕部下有私心,在工作中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二是怀疑部下的能力和水平,担心部下不胜任工作,给事业造成损失;三是成就欲太强,既想证实自身的价值,又想体验成功的快感;四是沽名钓誉,想通过“勤政”,既获得更高一层领导的欢心,又能在群众中落个贤名;五是无可奈何,身边无可用之人。其结果不是严重地挫伤人才的积极性,扼杀人才的创造性,就是压制人才的成长,伤害群众的感情,不利于事业的发展。诚如此,在知识经济悄然来临的今天,领导者与管理者更需深刻地理解知人与知事的关系,领悟“以不能为能”的实质。因为,在新技术革命面前,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促动了各行各业的大融合、大交流,各项工作的劳动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对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有局限的,他不可能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即便了解一些皮毛,也难以一人独挡多面。因此,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在部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通过人才的努力,用人才的能力去实现工作的目标,而不是事必躬亲,亲自操作。这就是以不能为能的精髓。当然,必须澄清一个概念,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不能”并非是无能,必须把“不能”与无能区分开,否则,人才拱手于庸才之下,好比君子苟安于小人之下,实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故曰:以不能为能,乃为官御人之精要。论士——十论用人之道(二)诚如《以不能为能》所言,知人是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而要知人则必须论士。即为官之人,必须对各类人才的确切定义有个基本的认识,对部下的品行才能有个基本的估量,才知道自己管的是些什么人,才能正确使用这些人。众所周知,人与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好恶,智有贤愚。不同的历史时期,论士品才的标准是不同的。春秋时期,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周游列国的经验,指出帝王们如能清清楚楚地分辨这五类人,并能加以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就掌握了长治久安的统治艺术,天下也就太平了。而对英雄豪杰的评价,汉代专讲谋略的《玉钤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之杰也。”然而,论士品才,知人明了实非易事。有的人看似庄重,实际上并不正直;有的人看似温柔敦厚,却十分奸诈阴险;有的人外表对你恭恭敬敬,内心里却在诅咒,对你十分蔑视;有的人貌似专心致志,其实心猿意马;有的人表面上风风火火,好像是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却一事无成;有的人看上去果敢明断,实际上却是犹豫不决之辈;有的人貌似稀里糊涂,反到忠诚老实;有的人看似拖拖拉拉,但办事却很有实效;有的人自己迷迷糊糊,反而看不起别人;有的人实是满腹经纶,才富五车,却总是遇不着真正的伯乐,不被人赏识。难怪孔子有“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的感慨。对此,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对论士品才却很有一番心得,他在《心书》中指出:“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乱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正因为诸葛亮深谙品才之道,方能有七擒孟获、智服姜维之举,为汉蜀江山的安定和延续奠定了基础。历史是一面镜子,尽管今天已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跨越到知识经济时代,尽管今天的人才标准与古时大不相同,但是,用人之道的基本精髓却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时代毕竟不一样了,论士品才必须以一个现实社会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范畴为基础和出发点,以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论士品才才有现实价值。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技术革命浪潮澎湃和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中国正处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有效领导者,在岗位设置与人员调配时,论士品才就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你正管理着一批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使用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观察、分析人:首先,看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如是否热爱集体,为人是否诚实、正直,对人是否有同情心和富有感情,对人对事是否有正义感,是否有牺牲精神等等。这是论士品才的根本点。其次,看一个人对劳动、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如是否有事业心与责任感,是否有敬业、爱业精神,是否勤劳和兢兢业业,是否有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第三,看一个人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是否排斥新生事物,是否有开拓和创新的意识,是否唯上、唯书,是否勇于否定过去等,这是现代人至为重要的标致。第四,看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如是否有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自爱心,是否谦虚谨慎,是否有自知之明,是否有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否廉洁自律等。第五,看一个人仕途顺利时他所尊敬的人是谁;显达的时候他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得到重用或青云直上时看他提拔的是些什么人;富裕的时候要看他是否奢侈,是否帮助别人。另外,一个高明的领导者,还要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品才论士。在一个解决了温饱的社会里,生存已不在是首要问题,人们最重要的需要是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成就欲望高的人,关心成就比关心报酬更重。他们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希望个人负责解决问题并时刻注意工作成果的反馈,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成就需要高的人,当看到一件事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时,他的干劲最足,也干得最好。因为他不愿意接受特别容易和特别难的任务,特别容易的任务尽管容易完成,但满足不了他的高成就愿望;而太难的任务又难以成功,同样难以取得高成就。权力欲望高的人,追求影响别人和控制别人的愿望。这种欲望高的人喜欢“负责”,看重社会地位,重视对别人的号召力和社会对他的尊敬,从而较少关心有效行为。合群欲望高的人,总希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往往重情义,轻原则,把追求友谊作为人生十分重要的目标。所以,一个对论士品才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的领导者,了解和掌握人们的这三种需要,对于行政组织或企业中人员的培养、使用和提拔均有重要意义。高明的、有效的领导,要善于培养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对于事业、对于国家都有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拥有这样的人才愈多,它的发展就愈快,竞争能力与获利能力就会愈强;一个行政组织拥有这样的人才愈多,行政效率就愈高;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人才愈多,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就愈高,综合国力就愈强大。故曰:为官之道,御人之法,论士品才为先。重士----十论用人之道(三)论士品才并非终极目标,惟有重士,方能把人才的智慧转化为成就一番伟业的驱动力。重士,就是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劳动,从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因此,一个有效的领导者,想成就一等的事业,就必须得到一等的人才,而要得到一等的人才,就必须重士。重士,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从古至今,如果得不到贤德之士辅佐而建立功业的人,可以说从未有过,所以,历代有识的统治者无不以重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尚书》曰:“能自得师者王。”意思是说若能得到贤人、能人并拜他为师,则可以称王天下。战国时代,有则史事颇令人深思:一次,齐宣王召见颜触时说:“颜触你过来。”颜触也说:“大王你到前面来。”颜触如果听话过去,说明他畏惧权势;齐宣王如果听话到前面去,则说明他礼贤下士。不想齐宣王一听大怒:“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触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时,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去柳下季的坟墓五十步内打柴,一律处死,决不赦免。同时还下了另一道命令:有谁能得到齐王之头,封他为万户侯,赏赐黄金万两。由此看来,活着的大王的人头,还不如一个死士的坟墓受人敬重。”齐宣王听后深受感动,于是拜颜触为师。当时,在齐宣王身边有人说:“我们大王拥有千里之地,千斤之钟,四面八方没敢不从。现在名声高的士人也只不过是普通百姓,每天步行到地里干活;等而次之的则住在边远之地,做闾里、巷口的看守人。士人之低贱,真是到了极点!你还有什么可傲慢的?”颜触说:“从前禹的时候,诸侯万国。舜是从一个农民发展起来成为天子的。到了汤的时代,诸侯只有三千。而到如今,面南称王的传不到四代。这难道不是由于不重视士人造成的吗?”齐宣王正是采纳了颜触的观点,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而齐桓公之见稷之诚,刘备三顾隆中之志,更是作为爱才重士的典范,千古流传。当然,从古至今也有一些徒具爱才重士虚名的人。战国时代的孟尝君,有食客三千,因而爱才重士之名远播。一次,鲁仲连对他说:“你说你重视人才,其实不是。”他说:“那是因为我没有得到真正的人才的缘故。”鲁仲连说:“你马厩中有上百匹好马,没有一匹不是身披绣衣、吃精料的,难道都是千里驹?俊马要用现在的,而人才为什么一定要用古代的呢?所以说你重视人才,名不符实。”现实之中也有这样一些领导者,他们天天把爱才重士挂在嘴上,以为只要会上讲了,会下说了,就是爱才,就是重士,人才就会蜂踊而至,并会尽其所能为之创建功业。由于这些领导者不懂爱才重士的精髓,是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才,而且还必须体现在实际中。因此,他们往往忽视了身边的人才,对他们的才能视而不见,把这些人才闲置于“盐碱地”,让岁月消磨他们的创造激情,剥蚀他们的才华。与此同时,这些领导者还常常
本文标题:十论用人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2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