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帝王用人的学问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doc107)(1)
帝王用人的学问: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不过他在司马迁的笔下可没有什么好名声。其外貌据《史记》上说是鼻如黄蜂,眼睛细长,胸如鸷鸟,声如豺狼,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暴君,这个就不用细说了。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历史学家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千古一帝,盛赞他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功绩。在纷乱不一的战国,他能够统一天下,除了先王积累的实力以外,秦始皇自己重视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章炳麟对秦始皇的用人给了很高的评价。他曾经说过: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其视孝文(汉文帝),秦皇犹贤也。皇帝的出尔反尔嬴政幼时曾经随父亲在赵国充当人质,受了不少白眼,所以估计他对六国之人没有什么好感。罢免吕不韦以后,嬴政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权,于是下达了著名的逐客令,限所有秦国境内的客卿三日之内离开,否则严惩不贷。后来的丞相李斯也是被驱逐的客卿之一。临走的那天晚上,李斯越想越郁闷,觉得就这么离开实在不甘心,便给秦王上书要求收回逐客令。李斯上书的主要内容是说:秦国的先王曾经广求贤士。比如秦穆公求士,从四面八方收罗人才,得到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人的扶持,结果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孝公使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得以国家富强,百姓乐逸,扩展土地千里,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破坏了六国的合纵策略,使诸侯四面事秦。秦昭王得范雎,成就了秦国帝业。由此观之,客卿是秦国强大起来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他们,秦国是不会强大起来的。然后,他拿秦王喜欢的珠玉锦绣、奢华宝物作比喻,指出这些东西都不出自秦国,但是秦王还是乐于使用。而用人却不这样了,不问人是否有才,不论曲直,不是秦人的一律逐出,这绝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接着,李斯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所以他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他认为,把人才推到别的国家去就是帮助别人、削弱自己的做法。信送出去之后,李斯知道秦王的厉害,又感到害怕,于是便开溜了。秦王见到上书之后,恍然大悟,痛骂自己鼠目寸光,愚不可及,赶快派人请回李斯,并四处传令,挽留各方人才,共商统一大计。到此,可以说秦国完成了灭掉六国的最后一步准备,这是完全专业化的人才策略,为秦国聚集了最好的人力资源。驱逐人才确实是很愚蠢的做法,幸亏嬴政能及时改正错误,否则统一天下将是很难的了。重用“术业有专攻”的人(更新时间:2006-1-215:42:00本章字数:1933)始皇之量很了得秦王嬴政非常重视人才,他彻底贯彻了法家任人惟贤的治国方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重用文法吏,彻底荡清了贵族势力。虽然对他的为人历来评价刻薄,但实际上在使用人才方面,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嬴政高度重视人才,不管是谁,只要有才能,能够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他都加以任用,使他们为自己卖命。大梁人尉缭曾经给嬴政提了一个好的建议,让嬴政出巨资贿赂六国的大臣,从内部瓦解敌人,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费巨大,但却能够获得很大的实际利益。嬴政立即实施了这一建议,并且对尉缭礼遇有加,赏赐尉缭使用的东西常常和自己使用的一样,但是尉缭反而要走。他觉得秦王虽然现在对人才礼遇有加,甚至愿意让出自己使用的好东西给他们,这正表现了嬴政的虎狼之心,等他统一天下之后,则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隶。因此,尉缭不愿意和嬴政长久交往,便暗地里议论了嬴政一番之后,拔脚开溜,却不幸被嬴政发觉,被逮了回来。不过,嬴政并没有大发雷霆,将他投入监狱,而是执意挽留,任命他为秦国太尉,始终听从他的建议,从而作出了很多正确决策。嬴政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对武将的重视,在他手下可谓是名将辈出,很多大将战功卓著,这与秦王能够给他们创造打胜仗的条件是分不开的。秦国对兵马控制得很严格,建立了完善的调兵制度,但大将出兵,动辄几十万,一些重大战役关系秦国存亡,而秦王对大将们似乎都很放心,没有出现过对战争指挥随便指手画脚的情况。只有王翦灭楚国之前,向嬴政索要房屋地产以表示自己没有什么野心,以此来换取嬴政的宽心。但我们要看到,这也只是王翦自己单方面的表示,也没说秦王一定对他不信任,倒是六国国君常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连名将李牧最后都被逼自杀。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秦将大都能随机应变,灵活指挥,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帮助嬴政统一天下。重用“术业有专攻”的人除了对武将重视之外,嬴政还高度重视专业化人才。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修建者李冰其实就是嬴政任命的太守。可以说没有嬴政对专业化人才的重视和对李冰的支持,都江堰是不可能建成的。我们今天看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似乎也应该记起伟大的嬴政。还有一个水利人才我们也都很熟悉,那就是郑国。郑国刚到秦国的时候,就是一个间谍,他的目的在于修建一个可以水淹秦国的工程。嬴政刚开始并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后来发现郑国的真实目的之后,也没有将郑国处死,而是让他继续修建,以便利于关中农田的灌溉,发挥了郑国的专业技术,使得秦国经济实力大增,反而获益匪浅。其实最能表现嬴政求贤若渴的还是他试图收用高渐离的故事。他不是不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知己好友,但是高渐离的音乐才华实在太让他倾倒了。对于这样的人才,无疑每个帝国都是急需的,因此,他将高渐离收容到了身边,并且一再容忍了他的刺杀,直到实在无法挽回为止。嬴政始终无法理解高渐离的执著。其实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感情,高官厚禄、恩威并重也许能够将人才留在身边,却不是根本的方法。高渐离对燕国、对荆轲怀着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无法剥夺的。今日所谓人性化管理,其实从根本上讲也就是培养感情,以情动人,其效用之大也许超乎你的想像。今天,一提起嬴政,一个暴君的形象立即浮现在你的眼前。其实和后来那些荒淫无道的皇帝相比,嬴政的问题算不上太严重,而在用人方面,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严格按照法家思想行事,任用贤能,赏罚分明,所以终于取得了一统天下的业绩。也许是他太过于相信法家思想了,也许是被一统天下的业绩冲昏了头脑,所以他一心想把帝国的事业稳固下来,让他的大秦江山真的能够传至千代万代,所以他巩固帝国的措施急急忙忙地实行着。他发兵三十万北击胡人;迁移人口充实边疆;派蒙恬修筑长城;开直道,修阿房;一再巡游天下,安抚四方;为了钳制思想,他又焚书坑儒……结果欲速则不达,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摧毁他苦心经营的帝国的是叫刘邦和项羽的两个人。秦二世胡亥(更新时间:2006-1-215:42:00本章字数:902)秦二世胡亥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其实也未必如此。秦始皇是很善于用人的,继承皇位的秦二世在用人方面却犯下了很大的失误,加快了秦国灭亡的步伐。秦二世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不过他一开始即位的时候还是能够听取大臣的建议的。他曾经召集大臣商议秦始皇的庙号,以后还听取了大臣李斯、冯去疾等人的一些建议,有过试图有所作为的举动。现代有的学者已经证明,秦二世受过比较好的法家教育,对于权力制衡是很有一套的。但后来他受了赵高的蒙骗,终于身死国灭,为后人耻笑。“糟糕”的建议秦二世的皇位来得不怎么正当,所以他老是担心能不能让大臣服气,害怕其他公子过来争权。他便问赵高该怎么办,赵高就趁这个机会跟二世说:那帮大臣们的势力盘根错节,威望很大,陛下应趁巡视的机会,清除他们的势力,起用新人。这个主意非常毒辣。赵高其实是想铲除阻碍自己前进的绊脚石,哪里是在为二世出谋划策。但是秦二世就怕别人抢了他的位子,结果也不斟酌一下,就开始动手,接二连三地诛杀大臣和皇子,秦朝的统治基础大为削弱。而大臣的劝谏被认为是诽谤,大臣们为了保持禄位,只能诚惶诚恐,谄媚奉承,秦二世也听不到什么真言了。之后,赵高又开始游说二世,说陛下现在太年轻,又刚当皇帝,怎么能和大臣商量、决定大事呢?万一办错了,则损害自己的威严。天子称朕的原因就是表示不应该听别人声音,而要乾纲独断。赵高还引用典故,这段话说得似乎是有理有据,并且符合法家的统治理论,好像是一心为二世考虑,其实是为了能够让皇帝只听他一个人的。那二世竟也相信了,从此常居于深宫,与赵高商量各种大事,大臣们很少能够朝见他了,朝政日益混乱。李斯曾是“翘翘板”的一端(更新时间:2006-1-215:42:00本章字数:1172)不过,这个时候的秦二世还是能够控制赵高的。秦二世是一个暴君,但用人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同时重用赵高、李斯二人,使此二人相争,而自己处于平衡斗争的地位。这是后世帝王控制大臣时广泛使用的方法,秦二世也许具有开创之功呢。秦二世始终想使二人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肯轻易地打破。因此当二人互相攻击对方谋反或者不忠的时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李斯的存在,显然危害了赵高的利益。因此,赵高又利用了二世怕别人危害自己统治地位的心理,设计陷害李斯,将李斯投入了监狱,并严刑拷打,使得李斯屈打成招,自承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斩了李斯一门,自己破坏了这种平衡,使得权力集中于赵高手中。除掉李斯之后,赵高又陆续把秦二世身边的忠臣挨个收拾,看看条件成熟了,就想作乱,可是怕大臣不听使唤,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历史活剧。那天他拉了一匹鹿上朝,对皇帝说,我献给您一匹马。那二世智力还是正常的,便说,丞相,这不是匹鹿吗?大臣们有的附和着说是马,有的不敢说话,还有一些有良心的大臣说,这是匹鹿。于是赵高暗中把那些说是鹿的大臣除掉了,之后不久他便发动宫变,处死了二世。二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大臣处死的皇帝。盘点秦二世做领导的一定要注意听取下属的意见,但也不能不加鉴别地一律采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那些要蒙骗你的下属,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进行的。赵高就似乎是一心为了二世的利益,说出来的话似乎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其实稍微一想,就会发觉他的险恶用心。但二世为什么还是上当了呢?原因有二:一是赵高投其所好,抓住了二世急于巩固自己统治的心理,打着巩固二世统治的名义,谋求自己的私利;二是秦二世自己判断失误。他认为赵高是个太监,没有子孙继承利益,所以应该没有私心,能死心踏地为自己效力(这似乎也是后世皇帝宠信太监的原因所在)。法家的统治理论里面讲究不要显露帝王的真实心态,以免被人利用蒙骗。秦二世虽然受过较好的法家教育,但显然还是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贾谊在《过秦论》中曾经深刻地揭示了秦二世用人的过失。他说,秦二世继位的时候,天下苦病已久,渴望得到治理。即使二世是庸主,只要他能任用忠贤,臣主一心,励精图治,天下也可以得治。二世不行此术,还是和他父亲一样无道,结果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秦朝灭亡。这是二世的过错。鸿门宴上的各色人等(更新时间:2006-1-215:42:00本章字数:1257)秦灭之后不久的某一天,刘邦和项羽在鸿门那个地方喝了一次酒,很多年以后,人们把这次聚会叫做鸿门宴。那天一大早,刘邦就来到了鸿门参见项羽。虽然他带了一百多号人,但心里仍然忐忑不安,因为他听说,项羽要对他下手了。所以他一见项羽,就喊道:“大王,我们两个兄弟当年约定合力攻秦,我真没想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和大王相见,真是想煞兄弟了。听说有个奸人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你可得相信我!”这番表白,又套了近乎,又说明了立场,确实有水平。于是那项羽真的有些不好意思了,忍不住说:“都是你手下的那个曹无伤说你的,要不然我哪会怀疑你啊。”这话笨得可以,人家还没问呢,他项羽就把自己的内线交待出来了。于是两个人开始喝酒,刘邦谦卑得很,捡了一个下手坐下。喝了几杯之后,项羽手下的智囊范增似乎觉得他的玉佩很漂亮,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来,还用眼睛盯着项羽看。原来他是想趁此机会,让项羽除掉刘邦。哪知道项羽视而不见。这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第二个失误,有好的建议而不采纳。结果,范增一看这招不灵,便溜了出去找到项庄,要他进去敬酒,并舞上一段剑,然后趁机刺杀刘邦。那项庄也不含糊,进去就开始舞剑,哪知道项羽他叔叔项伯早就被刘邦收买了,还结成了亲家。他也拔剑起舞,挡在刘邦面前,项庄自然刺杀不了刘邦。刘邦的智囊张良一看情况不对,马上
本文标题:帝王用人的学问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doc107)(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3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