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榕职院人〔2008〕2号关于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机关党委,各党支部: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中广泛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统发[2007]19号),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及市委教育工委分别转发了通知,并就学习活动进行了安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现遵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就我院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通知如下:一、深刻认识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同志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他带领科技攻关项目组,突破了“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禁区,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杂交水稻开始推广至今,我国已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60多亿亩,每亩平均增产20%以上,增产6亿多吨,仅每年增产的稻谷就可养活7000多万人。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袁隆平同志先后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和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励和荣誉,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十多项国际奖励和荣誉。2今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广大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中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为此,中央和省委、市委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中广泛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开展这一活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院正值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对于坚定广大教职员工立足岗位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信念,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鼓舞干事创业斗志和干劲,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认真学习袁隆平同志的精神和品质袁隆平同志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关注民生、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在他身上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的思想风范;学习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广大教职员工要以袁隆平同志为榜样,自觉肩负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肩负起建设学院、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为完3成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三、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要求各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把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教育广大教职员工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无党派人士的优良传统,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党支部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精心安排,通过多种形式迅速掀起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热潮,在全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每位教职员工按照岗位工作职责要求,认真排查不足,进行系统总结,写出学习心得和体会,使学习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并将学习情况及时报送到党群人事处。附件: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二00八年一月七日附件:4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简历】袁隆平(YuanLongping,1930.9—)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人物事迹】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这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县城南郊,世代务农,其父袁兴烈读书求学,任过小学校长,后又谋生在外,并投身抗日战争。隆平的母亲高小毕业,任过教师,常以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变,日本侵华,并逐步侵占华北和中国内地。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样过着逃难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国破家亡的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军空袭,尸横遍野。这些悲惨景象,给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创伤,也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串串的问号:为什么中国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为什么外国强盗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袁隆平在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上的高小和初中。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学会多种姿势游泳,可以横渡长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父亲迁回汉口上高中,曾获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1948年,隆平又随父迁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隆平全家议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气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慈善的母亲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经过家庭民主协商,最后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袁隆平上的农学系,经合并、调整,成为农业部所属5的全国重点高等农业大学。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他服从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深感以前学得不深,既已任教,就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教学相长。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学。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放后10年来的回顾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到60年代,他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大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论文,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仍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在漫长的19年教学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6果。【杂交水稻之父】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
本文标题: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4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