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苏东坡传读后感【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3苏东坡传读后感【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苏东坡传读后感【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苏东坡传读后感【第一篇】林语堂的《苏轼传》,此前听到的评价甚高。林语堂原书是用英文写就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接着介绍了他好文档,供参考2/13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然这两人的名气不如他大,但是名气也不小。在这本书中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俩人,老苏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写到这里的时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国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认了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好文档,供参考3/13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除了这些林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写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练瑜伽,炼丹药,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东坡先生也不会因为这些而使他的魅力减弱丝毫。反而通过这些让我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可爱的东坡先生。林语堂曾说过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通过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态度中来谈的。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及所处的境遇,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好文档,供参考4/13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严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读《苏东坡传》时时都被这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好文档,供参考5/13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的可爱的苏东坡,这个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苏东坡传》读后感【第二篇】曾经,在那个外强中干的大宋王朝中,有一群人倒施逆行,对上瞒天过海,对下大施淫威,他们就在官场,那片污浊之地浑水摸鱼。可幸的是,在这其中,有一股清流,叫做苏轼。他,拥有的,是清风般的心灵,竟纵身跃入官场。只是,哪里从不是和风细雨之处。这里,没有知己,没有情怀。觥筹交错,谈笑风生,都是不得已的戏码。放下酒杯,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阵营。幸好,他足够淡然;幸好,他足够坚强。一直不解,苏东坡本是性情中人,本是属于清风明月的,可为什么,他毅然走入了官场?逐渐长大,逐渐明白,苏东坡入那暗无天日地方,多半是受家庭坏境和社会的熏陶以及宋朝的政策重文轻武。可最重要的,仍旧是苏东坡毕生的理想济世安民。苏东坡一生为民,即使身在庙堂,即使仕途并不光明,也拼尽所有,守护一片净土,呵护一方百姓。好文档,供参考6/13犹记得,苏东坡在只剩五百缗钱时,托挚友在宜兴买了套田庄,用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只是后来当他了解到老宅的历史和原主的现状时,动了侧影之心,便又将老妇人请了回去,而自己却并未要回房钱。有人认为苏东坡愚不可及,既然已经退了房子,为什么不把钱要回来呢?更何况,这老妇人很可能和儿子一起演了出戏呢!我不这么认为。苏东坡一心为民,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对百姓颐指气使,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不得不说,苏东坡,爱民如子。当苏东坡时任杭州太守时,一度被当时垂帘政听的太皇太后赏识。碰巧杭州多处房屋需要改善,如若换做其他官员,定会以此为借口,趁机请求朝廷拨些赈灾物资下来以便自己中饱私囊。可苏东坡却与他们不同。他要了四万贯钱,却不贪污一分,全数用在了百姓和军人身上,种种光荣事迹,不胜枚举。只可惜,后来的苏东坡在朝廷中身居高位,惹人眼红。于是,他的政敌种种小人上疏弹劾,大有将苏东坡谈下台的气势,所幸,那段时间,有一个太皇太后压阵。元佑八年,太后逝世。自此,苏轼一贬再贬,从河北军区贬往惠州贬所,好文档,供参考7/13贬往海南儋州……终于,还是辞了。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逝世。屈原云:众人皆醉我独醒。独句,亦可评价苏轼一生。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如行人。尘世间,每个人都是异乡过客,在世事阡陌间辗转流离。而他,在尘埃里,默然开花。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苏东坡传》读后感【第三篇】最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发现自己对苏轼有了新的理解。全书对苏东坡的一生有非常详细的讲述,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苏轼的性格。苏轼的一生极为曲折,尤其是中年以后,几乎没能在同一个地方待满一年,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但他无论是做官、隐居、还是流浪,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他都会乐在其中,并把这种超人的开朗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苏轼的文学作品。苏轼的作品很多,出名的也几乎一样多,但没有1篇是虚情假意的。那“牛衣古柳卖黄瓜”并不是强颜欢笑,那十年的生死离别和路边的点点离人泪,也绝非造作。苏轼也喜作画,但不像常规画家好文档,供参考8/13一样画花鸟鱼虫。他爱画枯木、怪石,画满满的沧桑感。一株枯木斜在那儿,一块怪石卧在那儿,在苏轼的笔下就有了打动人心的美。苏轼的画也因此出了名,许多土豪出天价来竞争墨宝,但苏轼不为金钱所打动而卖他的画。苏轼的仕途。苏轼这一生当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为主,在那当时他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儿哪儿的人就夹道欢迎,离开哪儿哪儿的人就痛哭流涕。苏东坡最大的功绩是整治西湖。西湖的美与好,其实都是他发掘出来的。以前的西湖就像是一个人工臭水沟,水质极差,杂草丛生,沿岸的居民甚至不得不喝钱塘江微咸的水。苏轼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现在的西湖。但是工程还未竣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权,两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苏轼被流放到了荒芜人烟的海南。虽然他也向禹娘“试问岭南应不好”,但最后也“此心安放是吾乡”了。苏轼的人格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苏东坡传》读后感【第四篇】这样的题目的确有点类似中学生的课后作业,颇显幼稚,名著读后感3篇。但在看过《苏东坡传》之后再想以苏轼本人为题材的话,要么就是以自己的语言复述好文档,供参考9/13林语堂笔下的苏轼,要么就是另起炉灶,为林的苏轼“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后者非自己能力所能为。所以只好以“读后感”为题。已经自由成性自然又不会写成中学时所写的八股文式的读书心得。文章可能写得零散、鄙陋,没有章法,望老师谅解。一直觉得传记是个奇妙的东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关年代远久的人物的传记。一个人写自传,如果写出来的内容大大超出读者的预期或他们先前对自传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轰动的。至于是会博得巨大的同情还是汹涌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异了。“书写使人精确”,书写的过程让人反思,老练的作家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读者,他们所写的也就是他们希望被大众所了解的。那么传记内容的真实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为他人作传则不免加入了很多传记作者的“私货”。哪一件事,哪一个人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对其今后影响的权重有多大,都掌握在传记作者手中了。可是一个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个人呢?太多东西本来就是说不清的。总的来说我是个人的“不可知论者”。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私人版本的“苏东坡”,一千个人就可以有一千个。林氏虽然不是史学家,但为了此书的创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据的考证。苏轼的人生可谓波澜壮阔,好文档,供参考10/13写他的话不可避免地要带出整个时代,要折射出同时代的许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据正确的话,倒也不失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后果对我现在的专业也算是有一点帮助的。最近开始看一本不厚的书《当知识分子遇上政治》,写的都是二十世纪中叶前后的西方知识分子们。有老师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欢的阿伦特和福柯。才刚开始看,没有来得及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命运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国历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读书便是要辅佐君王的。当然,“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个舶来品。我们使用的概念是“文人”。再谈谈自己对林语堂的看法。林语堂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大概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林语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记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1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提到了他,课文中的注释便使用了一些贬义的词语来描述。后来专门去找他的作品来看,仅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欢,觉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好文档,供参考11/13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若以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的标准来评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于两者之间吧。我想或许是受意识形态荼毒太深,无法消受这类文章(但我却是喜欢张爱玲的)。也不喜欢那类以《生活的艺术》为题的书,让人感到庸俗浅薄。《苏东坡传》的写作就与小品文的写作相去甚远。如果依旧以那种格局狭小的文字来描写苏轼这样人物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不过这大概很与此书是英文翻译过来有关。一种语言一个世界,说不定林语堂在使用英文时真的如苏轼附身那般行文激荡,也有可能是翻译者张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这本传记更为可读、悦目——当然这都
本文标题:苏东坡传读后感【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54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