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升五:杨氏之子、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诸小儿取李、陈太丘与友期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前来拜见孩子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不加思索地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乃: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曰:___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2)示:给……看曰:说(3)未:没有闻:听见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很聪明?请简要说说。(从小儿的巧妙回答看出他聪明过人。因为他对对方的提问没有生硬的回答,而是除了能按照孔君平的思路顺水推舟在姓上做文章,还运用了否定的句式表达了意思是孔君平无言以对。)问题2:以自己的理解写出古文的主要意思,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杨氏之子》主要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孩子聪明过人,口齿伶俐的故事。)2、《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一、解词。1、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不久、一会儿4、骤:紧5、欣然:高兴的样子6、何:什么7、似:像8、差:大致、差不多9、拟:相比10、未若:不如、比不上11、即:就是12、因:凭借二、理解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问答题。1、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2、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3、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4、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三、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4、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5、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3、自相矛盾客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⑴鬻(yù)——卖。⑵誉——夸耀。⑶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⑷或曰——有的人说。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⒀俄而——然后⒁莫能——没有什么。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鬻():誉:其矛:其人:其人弗能应也。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鬻(yù):卖。[2]誉:赞美。其矛:他的矛其人:他其人弗能应也: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任何东西都是有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4、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译文: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塞内,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人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得以互相保全。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胡:胡人(的住地)皆:全;都此:代词这居:停止;休息;止息归:回去十九:十分之九,形容很多,此处是虚指。2.用一个成语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答: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4.翻译下列句子(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5、诸小儿取李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①王戎,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1.解释下列句中带方框的字:A.尝与诸小儿戏(曾)(游戏)B.诸儿竞走取之(争相)(跑过去)C.取之信然(的确)(代词,这样,指“此必苦李”)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看见道边的李树上,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压断了。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王戎从小就善于思考,十分聪明。6、陈太丘与友期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译文: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放弃2.同“否”3.拉4.不回头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本文标题:四升五暑假文言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5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