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精选4篇典型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精选精选多篇)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第一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切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我县在深入开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年”活动的基础上,以工匠精神抓严抓实党内政治生活,着力推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步连环”找准问题症结全县各级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找准问题,对症施策,通过三个步骤全力查找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面”找实问题。坚持上一级党组织“面对”下一级党组织,真查、实查,查深、查全,作好表率,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对照《准则》所列的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推进年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进行“对号入座”,真正做到“三不列”(即没有触及思想的问题不列、客观原因不列、不痛不痒的一般性问题不列)。“线对线”找准问题。各级党组织书记以“向我看齐”的鲜明态度,深挖思想根源,对查找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在查找下一级的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查找自身的问题;在查找班子集体的问题的同时,更注重查找班子成员个人的问题;在查找表象性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查找深层次的问题。“点对点”深找问题。各级党组织通过列出的“问题清单”和班子成员相互对应,从共性中查找班子问题,从班子问题中认领个人问题,做到一一对应、一一认领,进一步深找存在的问题。使查找出的问题真正触及了思想、找准了症结,做到了见人见事,为整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学并举”筑牢信念之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基础在“学”,我县创新学习方式,搭建活动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创新方式深入学。全县各级党组织在突出重点学习《党章》、《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参考资料,少熬夜!基础上,创新学习方式上,严格执行“五个一”学习方式,即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学、每月举办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学、每名党员讲一节党课、支部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党员每天网上自学一小时。并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生活推进年”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力争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书记带头示范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在党组织书记,我县从书记带头入手增强示范带动效应,在县人民影剧院小礼堂开设“书记讲堂”,定期每周举办一次,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基层先进模范代表和老一代革命前辈主讲,主要讲授党史、党建、党性教育、书记抓党建工作体会以及各地各部门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等,听课人为宣讲人所在单位党员代表,所在行业系统党员代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专业评委进行现场测评打分,“书记讲堂”实行全程录像,并在电视台开设专栏播放。2017年8月18日上午,举行了“书记讲堂”启动仪式,县委书记王晓军带头作了第一期主题党课。截止目前,已开办了27期。创立载体实地学。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直观感,精心打造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教育实训基地”,基地以展厅的形式布置,通过图版、专题片、PPT、实物演示、现场解说等形式分别对党组织的`规范化设置、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党建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党内教育的规范化要求、党内生活规范化开展、党内制度规范化执行、群团组织的设置与工作任务、全县党建任务动态考核平台演示等内容进行展示。并分批次对全县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务干事及其他人员进行实训,通过现场观摩、培训,促动各级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三项制度”落脚常态长效建立督导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在“政治生活推进年”活动中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的督导工作机制。每月月底召开由县委副书记召集,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以及活动办成员参加的督导例会,听取9个督查指导组对本月督导情况的汇报,安排部署下月督导重点内容。并把每月的督导情况在全县范围内通报。通过督导,县委对14名抓党建不力的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约谈。真正体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执行基本制度,强化日常生活。全县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请示报告、“评星定级”、“主题党日”、党费缴纳等基本制度、核心内容及工作要求,将政治建设与抓党的建设、抓脱贫攻坚、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党内政治参考资料,少熬夜!生活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确保正常工作与党内政治生活两不误、两促进。建立整改制度,强化活动实效。各级党组织针对查摆出的问题,认真整改落实,实行建档销号制度,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整改一个销一个。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一件一件落实、一件一件整改,使广大党员干部把问题放在心上、把整改落在肩上、把解决问题抓在手上,确保党内政治生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第二篇】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基本情况目前,河南省共实施3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资金亿。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23个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完毕,2021年的13个项目正在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有力促进了河南省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保护工程,新培育15个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了23个标准化核心生产基地,面积万亩,带动农户增收亿元,帮扶贫困群众7755人。二是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在中央电视台及其他中央、省级媒体开展专题宣传等活动10余次,地标品牌知名度明显增强。汝阳县连续举办三届汝阳红薯文化节、红薯擂台赛,积极宣传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这块金字招牌,成功打造“中国红薯第一县”。三是地理标志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地标产品标识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地标农产品带标上市,促进地方农产品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二、主要做法(一)加强组织领导。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厅长任组长,相关处室、技术单位任成员。同时,重大事项报请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研究决定。省辖市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了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地标保护工作。项目实施所在地政府均成立了以县长或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项目申报时,由县政府领导上台汇报答辩。所在地政府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二)做好规划申报。2021年初,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河南省财政厅联合行文,提前研究制定项目申报指南,把申报工作提前做细。突出优势产品,重点支持所在地政府重视程度高、产业发展较好、管理规范的地理参考资料,少熬夜!标志农产品进行申报。制定评审制度,严格制定了保护工程产品遴选的评审办法、评审程序、评审纪律等规章制度。严格产品遴选,邀请河南省财政厅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机关纪委、计划财务处、审计绩效处等单位人员进行评审监督,从省级专家库抽取专业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项目评审专家组,根据现场汇报答辩、申报材料进行现场打分,推荐入选项目,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研究确认后向社会公示。(三)强化服务管理。支持产品确定后,及时召开实施方案布置会,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支出方向和要求、时间安排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对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醒指导。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监管处负责对实施方案逐一审核,按照技术指引、考评体系、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把关,修正不合规定的建设内容,确保资金发挥效益。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月报告制度,项目单位按照项目概算表统一报送实施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下沟通研究解决。每年年初对各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下一年度项目评审条件。三、下一步打算下一步,河南省将力争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名”等方面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提升品质。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工储运水平,完善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特色品质。二是提高产量和绿色认证企业数量。通过项目建设,规范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产品总体产量。推进区域内未授权主体按标生产,积极参与授权和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三是提升产品知名度。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和知名度,营造地标品牌社会信任的浓厚氛围。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第三篇】丰镇市91个村中48个村有了可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我们有效调动了村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政策优势、财政资金的推动优势,形成了“五轮驱动”、全民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态势。“八种模式”——突出因地制宜入股实体经济模式。在立地条件好的村,村集体入股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巨宝庄镇巨宝庄村依托绿康源公司,投入130万元注册巨福合作社,其中绿康源公司投入70万元占股55%,村集体投入40万元占股30%,农民股东投入20万元占股15%。绿康源公司负责按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购合作社农产品,并按低于市场20%参考资料,少熬夜!的价格为农户提供饲料和蔬菜下脚料。村党支部负责按要求组织种养殖和劳务输出,2017年村集体收入万元。目前,合作社又与20多户贫困户联合建立粉坊、豆腐坊,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规模。综合服务创收模式。在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村,通过服务创收发展集体经济。黑土台镇南瓦窑村建成1万多平米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向企业出租场地和仓库收取租金;企业向服务中心支付产业发展服务费,40%归集体经济,60%归经纪人,2017年村集体收入万元。南城区五台洼村利用地处氟化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成立企业废渣清运队,村党支部牵头,村民携带清运车入股,村集体年收入万元。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在能人大户多的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南城区二号沟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茂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65万元,流转土地570亩,种植新品种杂粮杂豆,注册“丰麦泉”商标,主打绿色有机品牌,集体经济收入万元。马家库联等15个村都成立了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乡村旅游模式。在文化产业、乡村景观优势较为突出的村,借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元山子乡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民俗博物馆、革命纪念馆、胡一新烈士陵园、中华诗词村已经初具规模,开始接待游客。2017年新建党员干部红色培训教育中心、民俗体验园,恢复重建“120师抗战纪念旧址”,逐步形成了区域型乡村红色旅游景区,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了新的途径。浑源窑乡天花板村与集宁爱情海婚纱摄影公司合资建设婚纱摄影基地,年接待拍摄婚纱情侣100多对。土地承包流转模式。在土地资源较为充裕的村,村党支部通过整理土地,集中流转承包发展集体经济。元山子村组织流转农民土地3000亩,集中承包给青青草公司,在足额兑现农民租金的基础上,将路、渠、埂等400多亩土地留作集体经济,每年稳定收入万元。带动周围3个村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完成了集体经济原始积累;北五泉等10个村,将土地整理恢复的耕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平均每村收取租金3万多元。自主经营发展模式。一部分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本村的气候、水源等自然资源,自主发展集体经济。黑土台镇粒峨村、红砂坝镇十八台等11个村发展枸杞、果树、新疆大枣种植业,规模大,成活率高,示范效果明显;红砂坝镇九龙湾村利用水库资源,以村民集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水产养殖、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盘活集体资产模式。在拥有集体资产的村,大力盘参考资料,少熬夜!活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巨宝庄镇洪字村等4个村利用闲置校舍与能人大户建设杂粮加工厂,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万元;隆盛庄镇三应坊村利用村集体拥有的大型农机具以低于市场价出租给村民耕地、收割,既减少了农民支出,又增加了集体收入,2017年收入万元。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在龙头企业能够辐射带动的村,借产业扶贫
本文标题: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86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