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苏东坡》观后感5篇
《苏东坡》观后感5篇【导读】这篇文档“《苏东坡》观后感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苏东坡》观后感1苏轼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一位诗人。从小学时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初中时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到高中时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似乎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之前对于苏轼的了解大多是由他的诗词而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苏轼的诗的,苏轼的诗风比较多样,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属于比较豪放而旷达的,《水调歌头》则属于比较柔美的,然而婉约中又不失大气。人们对于苏轼的喜爱,也从当今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诗被谱曲编歌传唱至今,耳熟能详,东坡肉作为人间美食流传至今。由此亦可见,苏轼的才华不仅仅只局限于诗词歌赋方面。近日,观看《苏东坡》纪录片后,使我更加走进了这位旷世奇才——苏东坡。纪录片共分为六集:雪泥鸿爪、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和南渡北归。此片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角度观照苏轼在黄州之前和黄州以后的人生沉浮背景,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了苏轼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情节当属“不合时宜”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一次,苏轼饭后携婢妾散步,摸着肚皮问她们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满腹经纶,有人说是满肚子学识。苏轼不以为然,惟有朝云的回答让他捧腹大笑。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确,那时的苏轼拥有不同于世俗的真知灼见,却始终得不到认可,但我们又可以从苏轼的玩笑言语中感受到他的那份开朗豁达。苏东坡被贬后被再次任用,当时他发现新法的一些政策对百姓是有利的,于是便极力支持,一切为了百姓着想。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苏东坡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这是他多年执政的经验之谈。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的为人原则。苏东坡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文人,古今中外,到处都传唱着他的佳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吸引着我们。因此,我们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苏东坡》观后感2午后,儿酣睡。先醒来的我在床边书桌旁静看纪录片《苏东坡》,不时还跟读其中几句诗词,身心皆放松。舒坦。此片甚好,不辜负诗经群里各位老师的推荐,尽管我一开始是冲着李山老师去的,但到后来确实被片中各种有趣的讲解吸引住了。此片详述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更重要的是详细的描绘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年少轻狂少不更事,到放飞自我自在洒脱,豁达快乐。很不错。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如下:尽管是纪录片,但是这部片子不止是知识类讲解,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并且不费力的铭记在心。比如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第二,在第五集有一处细节,写到苏东坡写诗称自己八方来风吹不动,内心稳定安静。一位挚友看出他只是强说辞,便戏称屁话。苏东坡气急败坏找上门去,挚友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遂不再矫情,说到“我还是过我的日子去吧”。这处细节让人看到了大文豪的烟火气,诗人也是人,作品虽高于生活但终究来源于生活,只是一味的清高不是真实的人生,不足以称之为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位有烟火气的大文豪,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接地气的美食出自他手了。另外,苏被贬至黄州,慢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喝酒犯戒,午夜十二点城门关闭后回家。自己还戏称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与寻常百姓谈笑风生。真文人也。其次,我所感动的还有苏东坡与王安石的那次会面。两大文豪曾经的政论分歧之大竟然并不影响他们的互相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政论是政论,是君子之争。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动千年。还有,无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诗词达人,并不了解他还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虽然在朝堂之上苏轼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为官便如鱼得水,抗洪,灭蝗,献出秘方帮老百姓治疟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苏东坡单纯可爱的人间大爱吧。看完这部片子后感觉很多地方都很棒,让我这样一个只知道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渐渐喜欢他,有想要把苏轼诗词找出来朗读一遍的冲动。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动的还是苏东坡在黄州那段日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演变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人的心路历程。这是诗人的成长,是诗人的豁达,更是我等世俗之人应该汲取到的营养。《苏东坡》观后感3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苏东坡》观后感4自从上周看了那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对苏轼很感兴趣,希望哪天国内拍一部连续剧,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说,三年前早已有电视剧《苏东坡》。看这种剧,就像看书,看历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愤慨遗憾。关于苏轼,我不想说太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著书立说,熟背吟诵他的诗。我对诗词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资格对伟人加以评说。我只想说的是,如果苏轼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运也不可能比他所经受的好多少。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路遥和刘震云。路遥只是写人生,生活,而刘震云写社会,抨击当政,所以他俩的命运不同,真是性格决定命运!我开玩笑说,路遥是“好人”,而刘震云是“坏人”,注意这两个词都带有引号。文人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写自己的生活,写文字,赞美大好河山;另一种也写字,但他们抒发感情,谈论当前时事,讨论国家大事,抨击不正之风。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伟人。当文人容易,他们会成为大文豪。伟人就难了,他们的命运坎坷,时刻可能遭遇不测。所以我认为,可以先当文人,待名气远扬,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变文风,写点“大文章”,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即使他们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起码他们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死得其所!中国上千年就出了一个苏轼,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当今社会哪里还可以出现这样的伟人!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要是有机会,你想跟哪个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与苏轼聊天,但若有机会,我想问问他,你直言不讳朝政,一辈子不受重用,一贬再贬,是否后悔过?这部连续剧拍的很好,尽管对苏轼的处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让我大笑,感慨苏轼的德才。他在黄州,因为干旱,老百姓缺粮缺水,希望他祈雨。当地官僚也刁难他,想让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爷祈雨。他恐吓“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状到玉帝那里,说你是懒龙!这是何等的.幽默!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是豁达,乐观,帮助当地老百姓。人活成苏轼,已经成仙。当时海南岛土著居民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当之无愧。人有才有德,还必须有本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祷,希望中国再来一个苏东坡。但话又说回来,也许已经早就有了像苏轼一样的人,可能还有不少,只是不为我们所知。他们没有被贬,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叹。就是神仙,连最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我还能指望他所什么呢?《苏东坡》观后感5俗话说,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对待工作积极作为,不为别的,只为心安。最近看了《苏东坡》纪录片,感慨颇深。在中国众多的文人里,苏东坡的诗与词,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很多人的最爱。看到月亮,你会情不自禁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练习书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称精品;提到美食,又会让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可以说,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让后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一个人。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一度被贬至杭州、黄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一处,苏东坡心怀天下苍生,用心造福一方。比如,清淤西湖,筑建苏堤。东坡饼、东坡笠,都因苏东坡而变得更有韵味。诗人余光中说:“如想要选择一个人一同旅行,他不选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不选杜甫,因为他太悲苦。苏东坡倒是一个值得同行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有趣味的人。”这或许,就是无数人喜爱苏东坡的原因了。千年之后,人们喜爱他,相信,再过千年,他依然魅力依旧。今天,我趁着吃饭的空隙看了纪录片《苏东坡》——大江东去。本篇主要讲了苏东坡被贬官黄州,写下了著名的两篇词作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首《赤壁赋》。在此之前,人们对词曲的评价很低,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异于词的创作,因为他认为词只是劝诫君王或辅佐君王的。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才开始词的创作。这时他才明白,词并不是为朝廷,为君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真实的存在所写的。当时闻名天下的词是柳永词。不过,苏东坡把词像诗一样写,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来更胜柳永词一筹。现在,日本的庙里还专门开设了东坡班,供日本学者一起研究苏东坡。苏东坡有一次与朋友泛舟河上,看着湖面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顿时黯然伤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萧,幽幽的吹着。苏轼问他为何吹的如此伤感?朋友说,这么美好的景象,我们的生命却如此的短暂。苏轼笑了笑说,如此的美景,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体验透了,便知足了。苏东坡在黄州不仅留下了文坛巨匠,还留下来了著名的菜式——东坡肉。相传,黄州那个地方盛产肥猪肉。富人们不吃,穷人们不会做。苏东坡因为家境贫寒,便拿了便宜的猪肉,按自己的口味煮。这便是令后人大为称赞的东坡肉的来历。读了这则影片,我为苏轼《赤壁怀古》的雄壮诗词所打动。同时也为他那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所崇拜。
本文标题:《苏东坡》观后感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01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