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最新5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最新5篇)【导读】这篇文档“《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最新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第一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2.学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二)课堂教学过程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学习状态。二、课文导读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阅读的初步障碍三、语言积累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3、课时小结(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四、课后练习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2、背诵课文1、2段。第二课时一、检测导入1、学生齐背课文1、2段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二、思考讨论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论文。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三、反馈巩固1、归纳写法。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3、指导背诵3、4段。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四、拓展迁移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板书设计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第二篇】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总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二、介绍作者、背景。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四、由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教学步骤: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二、积累词义。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由学生讨论后明确:(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五、作业。熟读课文,写1篇读书笔记。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指导背诵。教学步骤: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1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提示: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三、指导背诵第三段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1)用“叹”领起下文。(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第三篇】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1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三、词类活用。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学设想:一、本文是1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二、本文又是1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教学方法: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教学媒体: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学法指导: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教学程序: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
本文标题:《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01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