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初二数学教案(精选8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二数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初二数学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初二数学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参考资料,少熬夜!(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2、教材P145例5的意图(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四、课堂引入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五、例习题的分析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初二数学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新课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的图象。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四、教学注意问题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初二数学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新课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3.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小结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参考资料,少熬夜!(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练习:P94中1,2,3。作业:P95~P96中A组3,4,5,6,7。B组1,2。四、教学注意问题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初二数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P138引例。(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二、活动与探究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差距。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三、讲解概念:四、做一做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七、布置作业:习题第1、2题。初二数学教案【第五篇】一、教材分析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2、能力目标:(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参考资料,少熬夜!(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三、教法分析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四、学法指导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五、教学过程分析(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本文标题:初二数学教案(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13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