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教学的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的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的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教学的教案1教学目标:⑴掌握CO2、CO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⑵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重点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1、学生能主动参与,进行有效地讨论和探究。2、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认识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设问]本单元的题目是?是碳和碳的氧化物,本单元就是以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点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总结。[设问本单元共有几个课题?(把书本合起来,回忆一下)课题的题目依次是什么?你能联系每个课题题目中的关键词回忆出哪些主要知识点。[看书归纳]学生回答不全,找基本知识点。[学生总结]分别让几个学生代表依次带领复习重要知识点(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引导归纳1]归纳碳单质的主要知识点[问题]通过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据此拓展,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学生回答]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过渡复习碳的化学性质。[学生总结]化学性质。[练习]完成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1、C+O2====CO2(O2充足)2C+O2====2CO(O2不足)2C+2CuO====2Cu+CO2↑[学生评析]学生评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化性质1、不燃烧,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2、与水反应参考资料,少熬夜!3、与碱反应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工业原料、制干冰、灭火等一氧化碳化性可燃性、还原性、毒性[课件展示]CO2与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比较。[练习]1、完成CO2与水及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CO2+H2O====H2CO3CO2+Ca(OH)2====CaCO3↓+H2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2CO+O2====2CO2CO+CuO====Cu+CO2[师总结]刚才一起复习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再看黑板上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看其中都有什么物质——CO2。本单元知识较零散,由此你能悟出什么?[回答]学生描述(虽然知识点较零散,但都与CO2有关,可以由CO2把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引导归纳]让学生尝试画出主要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可查资料帮助)。[巩固练习]教学反思:《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铅笔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这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为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与乏味,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参考资料,少熬夜!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建构。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老师不断地把问题抛出去,老师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学生的回忆,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三、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本节课中讲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气体是有毒气体,能污染大气。因此,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教学的教案2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趣。2、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3、学习本课5个生字,8个生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注意积累材料,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教学难点了解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变化,以及湖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教学时间3课时。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见过鸬鹚吗?(板书课题:鸬鹚)鸬鹚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以鱼为食的水鸟。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渔民把它驯化,用来帮助捕鱼。那么渔人是怎样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呢?二、教师范读课文1、思考: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说完整话。即:课文记叙了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2、教师交待本文作者是郑振铎。三、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1、自读课文。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3、借助拼音字典,读准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鸬鹚抹囊四、检查自学效果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鸬鹚一望无垠船舷竹篙一抹喉囊水痕夕阳悠然甩进逐渐恢复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鸬鹚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右半部都是鸟。抹字的右半部上横长下横短。囊字笔划较多,教师引导记忆。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七个自然段)六、练习自读课文,纠正读音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1、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初步认识。八、看书上的插图1、同学们,你们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鸬鹚,鸬鹚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长。2、你们看图的近处,远处还有什么?柳树、稻田、夕阳。3、夕阳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阳。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要求说话完整、连贯。九、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练习朗读课文。参考资料,少熬夜!第二课时一、同学自读课文并讨论1、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变化?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平静)②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不平静)③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恢复平静)2、根据湖面变化或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指导学生分段。第一段(1自然段)捕鱼前。第二段(2~4自然段)捕鱼时。第三段(5~7自然段)捕鱼后。景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自读思考: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的环境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渔人在平静幽美的湖面上捕鱼。)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想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重点理解这句话。什么像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比喻?把湖面平静的样子比作镜子,因为没有什么风,突出了湖面又平又静的特点。其次学生会谈到柳树、稻田、渔人、鸬鹚等,教师综合: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稻禾青青,几只窄长的渔船点缀在绿油油的湖面上。这是秀丽的水乡景色,是渔人捕鱼的良好环境。②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③找出描写鸬鹚样子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严阵待命的样子。2、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谈谈这时湖面为什么这么平静?①湖面平静;②渔人悠闲;③鸬鹚像士兵。3、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读这段。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投影欣赏读练习背诵。第三课时一、学习第二段1、读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参考资料,少熬夜!竹篙在船上一擦,这是渔人的一个动作,打破湖面的平静。这时鸬鹚接到冲锋的命令,扑扑地钻进水里。读读描写湖面的句子,可以体会出以水动来衬托水下鸬鹚正在奋力捕鱼的情景。这时的湖面已不平静了,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渔人:抓住脖子,把鱼挤出来,把它甩进水里。(说明渔人动作干脆、利索。)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说明鸬鹚捕鱼动作敏捷、熟练。)3、联系上下文想想: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忙不过来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幅繁忙欢乐的画面,体现出渔人与鸬鹚之间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跃气氛。4、看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图的内容。5、指导学生用紧张高兴的心情朗读,体会湖面热闹景象。6、练习背诵。二、学习第三段1、自读思考: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恢复一词?恢复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湖面又变得平静了。渔人喂鸬鹚小鱼,可以体会出繁忙紧张的劳动即将结束,渔人划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复了平静。2、湖面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怎么能说平静呢?3、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心情。4、练习背诵。三、总结全文《鸬鹚》是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这是作者身边的事物,他认真细致地观察,并积累了材料。希望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优秀的文章。四、作业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第3题。《踩高跷》幼儿园大班游戏教案3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大胆运用高跷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创造力。参考资料,少熬夜!2、促进幼儿平衡、弹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3、幼儿感受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活动准备:1、用旺仔牛奶罐和布条自制高跷,每人一副。2、划出足够的场地,确保幼儿足够的活动空间。3、小毛巾若干,《喜羊羊与灰太狼》背景音乐。三、活动过程:1、三一刀客三一刀客准备活动。带领幼儿做自编的热身操,激发幼儿参与的活动兴趣,将幼儿带入快乐的运动状态。2、探索活动。(1)自由玩高跷。幼儿自由探索高跷的玩法,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与几个小朋友一块玩,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创造出高跷的多种玩法,教师还可以请个别幼儿演示,并鼓励其他幼儿尝试这种玩法。(2)踩高跷。教师示范两只脚踩在高跷上,两手分别抓住固定在高跷上的绳子,双脚交替往前走。再请个别走得稳的幼儿示范,引导其他幼儿发现并掌握动作要领:用脚底中心踩在高跷上,双手要拉直布绳子,眼睛向前看。(3)绕过障碍物踩着高跷走,把障碍物在地上一字直线或曲线摆开,让幼儿绕过障碍物踩着高跷走,锻炼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4)青蛙跳。将高跷摆成两条宽度不等的平行线,学青蛙跳,尝试用各种方式跳过高跷。活动后让幼儿总结青蛙跳的各种形式,引导幼儿说出不一样的跳跃方式,并让幼儿进行尝试。*此环节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并熟悉高跷的多种玩法,锻炼了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了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合作游戏“给羊羊送食物”。(1)将幼儿分为红、蓝两队,每队中的两名幼儿为一个主体,两名幼儿分别从起点抱着食物,两人双手举起食物,跳过“小水沟”,越过灰太狼的高跷封锁线,将食物运到终点
本文标题:教学的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0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