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周辉11364904@qq.com20世纪4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经济安全需求。WelfareState通常被认为最早出现在坦普尔(WilliamTemple)所著的CitizenandChurchman一书中,随后被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所引用。也有人喜欢用“社会服务国家”(Socialservicestate)一词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从根本上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迫使人们为资本主义选择一个新的生存方式。1933年,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和美国的“新政”同时产生了,并且都颇为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各自国内的经济危机。两者都是运用政府强权干预经济,实行经济扩张政策,使两国经济奇迹般复苏,但同时两国的道路也有很大区别◦是否抛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以独裁强权还是议会民主为主要手段◦德国依靠发展军火工业,扩充军备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扩张,而美国是靠发展公共事业和扩大社会福利1939年希特勒挑起二战,资本主义国家唾弃“法西斯主义”而选择了美国的“新政”作为自己未来的生存方式1、福利国家的大部分思想来源于宗教◦“爱你的邻舍”,对穷人要有怜悯之心,关爱老弱病残,新教伦理中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2、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是福利国家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以人为中心,承认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1941年坦普尔提出“福利国家”,他将WelfareState与WarfareState加以对比,把福利国家作为一个不同于纳粹德国的PowerfulState和对外发动战争的WarfareState的对立物坦普尔(WilliamTemple,1881-1944)是英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思想家,基督教社会改良主义者,1942年升任第98任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ofCanterbury)。他视自己的责任为“挑战没有社会意识的基督徒和没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者),相信基督教信仰可以成为一切生活的基础,并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来。他认为基督教的公民应该参加政治活动和在政治与经济范围内来证明和实践基督教的原则。今日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有以下的角色:◦※坎特伯雷教区的教区主教。◦※坎特伯雷教省的大主教。◦※英格兰教会的牧首和全英格兰的牧首。◦※普世圣公宗灵性领导人◦他主持自1867年起的每十年一次的全世界圣公会主教会议,虽然他在会中没有绝对的决定权,但他作为为普世圣公宗中的首领,负责协调普世圣公宗的所有成员教会,并作为普世圣公宗的首领对涉及整个普世圣公宗或者同时涉及多个成员教会的事务具有最终裁定权。他作为上议院议员,积极运用他的影响力来迫使财政部恢复削减掉的失业救济金;他抓紧每一个机会来提醒英国政府,民众的贫困“不仅根本不符合基督教的原则,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理的。”1941年初,时任约克大主教的坦普尔主持召开了主题为“基督教英国以什么样的思想引导社会秩序的重建的马丰(Malvern)会议,他认为失业问题是许多罪恶的根源,必须尽快解决,并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改良主张,得到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和支持。◦1942年出版的《基督教与社会秩序》向人们描绘出符合基督教伦理的理想社会。这本书集中论述了坦普尔的社会改良思想,即把基督教的社会伦理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建立基督教化的社会秩序。他的社会改良思想涉及多个方面:经济:改善工人住房、普遍实行带薪休假、实行家庭补助制度、解决失业问题、反对各种经济投机行为、反对金融控制生产、反对土地私有等政治:国家应该建立工人参与各项事业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工人参与政治的权利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免费为学生提供牛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在学校的团体生活、注重教育公平坦普尔希望通过社会改良实现六个方面的目标◦每一位儿童的家庭,都应该有整齐体面的居室,以便在愉快的家庭生活中长大成人,而不会因营养不良、居室狭陋、环境污秽、生活单调而受污损◦每一位儿童在成年以前,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教育制度应当能使每位儿童的个性和天才得到正当发展◦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有稳定的收入◦每一位公民对于他所从事的事业的管理经营应该有参与的机会,使他感觉到自己的贡献与整个社团的福音有关◦每一位公民每天都应该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每周应有两天休假;雇员每年应该有一定的带薪休假,以便享受私人生活,发展其个性与天才◦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有信仰、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的保障坦普尔要建立的符合基督教伦理原则的社会秩序,也应该是广大民众的社会福利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秩序。坦普尔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宣传自己的社会改良主张,推动了福利国家思想在英国社会达成共识。他的社会改良思想不仅影响了英国国教徒,而且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得到了众多非教徒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勾画了福利国家蓝图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工党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宣告了福利国家的诞生贝弗里奇(1879-1963)其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英国人。1879年出生于英国,190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擅长研究失业与劳工问题,曾在著名的“汤因比馆”(ToynbeeHall)任职副舍监,后又成为一家早报的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职英国贸易部,后参与有关国民保险的工作。1919年起担任伦敦经济学院(LSE)院长前后长达18年,后来成为牛津大学最古老学院之一的大学学院的院长。1942年11月贝弗里奇向英国战时内阁提交了《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SocialInsuranceandAlliedService),即《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随后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出版物。1943年2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了这一报告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建议英国政府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报告提出英国在战争结束后英国尽早建立一个由政府向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的构想该报告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人们排着长队购买,出版第一年就卖出25万册。这份报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福利改革的方向,并且成为战后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丘吉尔对这份报告并不感兴趣,认为当务之急是赢得战争,并怀疑报告内容的可行性,认为这是一种“关于战后社会生活的一种危险的乐观主义情绪”,认为英国政府不可能有雄厚财力去实现它。战后大选中丘吉尔未能当选。工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1945年,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当选为英国首相,开始参照《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进行改革并获得了广泛支持。1945-1951年,随着战后工党主政,贝弗里奇计划也成为福利国家蓝图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内容。但是,尽管贝弗里奇计划成为工党政纲的一部分,他本人及其所设计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社会主义的。他本人一直拒绝加入费边社这样的左翼团体。1944年他加入了自由党。尽管他的社会保障蓝图希望建立普遍性的福利制度,但他并没有提及要在贫富之间进行再分配。“贝弗里奇报告”只是希望为每个人建立一个保障基础,并且他设想的是通过政府计划扩大覆盖面,从而使很多人转向私人保险机构的服务。从理论角度而言,该报告提出了福利国家思想;从实践角度而言,战后英国正是在这一报告的思想基础上率先建立起一整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福利国家”。《贝弗里奇报告》被称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贝弗里奇报告》出台的背景◦战争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第一、引发大规模的饥饿、贫困、失业和疾病问题;第二、对国家经济的冲击;第三、社会团结的阶级基础变得牢靠;第四、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强调社会改良和国家责任逐渐成为主导思潮。◦国家干预学说的兴起二战结束后,国内经济建设和战后重建成为英国的主要任务。对英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来说,解决大规模的劳工失业并促进经济复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明确指出,失业问题的根源是有效需求的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通过赤字方式来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改善就业状况。总之,凯恩斯认为政府的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是帮助的,可以减少放任自由的市场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战后,干预学说成为福利国家兴起与扩张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一点,贝弗里奇设计的福利国家蓝图也难以实现。贝弗里奇的主要思想◦社会保障的改革原则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要被这些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应当把社会保险看成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系列政策之一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的合作◦《贝弗里奇报告》的基本原则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免费医疗、失业保险、老年金、社会救助、住房补贴等全方位的社会福利服务。1、制订最低生活标准以遏制贫困的出现,通过以家庭财产调查为前提的社会救助来实现(选择主义);2、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推行以普遍主义为特征的国民健康保险服务,实行免费医疗制度;3、推行以缴费为基础的老年金制度,将老年人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内(统一费率);4、注重社会公平原则,在住房津贴和补贴方面实行贫富有别的政策,对房屋租金实行管制;5、实行家庭津贴制度,维护充分就业的目标。◦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福利国家的目标推行全面的社会福利服务、建立平等与公正的社会、促进充分就业和社会整合。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范围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政策五大核心领域。贝弗里奇报告极具革命性,它实现了覆盖全民的普遍福利制度,扩大了津贴范围,当人们申请津贴时不再需要接受经济情况调查。但是,贝弗里奇计划在一些方面实际上退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问题上。首先,贝弗里奇计划依然遵循包价制原则,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向国民保险计划缴纳相同的费用,同时也得到相同的收益,这使人们感到平等和公平,但它意味着分担额必须使得最低收入者也能负担得起,结果是过敏保险计划只能以一个相对适中的比例积累资金,并且只能向人们提供不充足的津贴。其次,贝弗里奇的国民最低生活标准虽然一方面有彻底的突破,但它仍然对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估计不足。在实践中,贝弗里奇计算津贴水平时依据的依然是20世纪30年代对贫困人口进行的一些生存状况调查,因此到1946年实施退休津贴制度时,以今天的货币计算,当时每人的周津贴不足30英镑。◦因此贝弗里奇计划虽然在英国成功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它仍然有三个缺陷第一,老人、残疾人和长期失业者依然贫困。于是,低收入者不得不选择接受经济情况调查以便向国民救助计划寻求帮助。在贝弗里奇看来,国民救助计划应该是一项很少使用的救助制度,申请该项救济必须接受经济情况调查。然而,随着低收入人口的迅速增长,这项制度却成了必不可少的长期救济。贝弗里奇希望尽可能少地使用该项福利制度的设想始终没有实现。第二,战后人们对津贴福利的需求迅速增长,不久政府就发现不可能筹集到如此多的钱来满足国民救助计划的支付需求。社会保障资金的指出很快达到了政府收入的上限,希望用保险基金来支付政府津贴的想法成为泡影。于是,英国的津贴制度只能以现收现付的方式运行而无法实现积累制,政府手中的钱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资金仅能维持几个月。第三,贝弗里奇计划后来被工党政府在《1946年社会保障法》中修订,而这一修订依然维持了旧的性别假设,认为已婚妇女是依赖丈夫的,没有独立的权利。◦福利国家的初始发端阶段以1883年德国健康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为标志。◦福利国家成长阶段以20世纪中期社会保险广泛覆盖、社会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迅猛发展为标志。◦福利国家的成熟发展阶段以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的经济持续繁荣、继续扩张福利计划、社会公民权等为标志。◦之后,福利国家进入福利国家危机阶段,福利开支出现收缩。这个阶段的出现引起人们对于福利国家制度广泛而深刻的反思。福利国家一直被看做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一个固有部分,在那个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平等和充分就业似乎十分和
本文标题:福利国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