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篇)
好范文解忧愁1/18《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第一篇】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很令人担忧,特别是农村小学。年龄小的学生提问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这学期,我接手了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孩子们基础差,更令人担忧的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我想,孩子们的语文基础,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扭转,但事关一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尤其是主动学习的问题意识,我不能坐以待毙。日前,笔者就和学生们在《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经历了一节“问题”课。《唯一的听众》是1篇感人肺腑的课文,文章留下了许多耐人深思疑点。好范文解忧愁2/18一、扶着提问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学生朗读完毕,我就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这一段描写中,有一处显然与插图不符”,并激励学生“谁发现了,谁就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学生怒目横眉,一幅不把问题揪出来不罢休的架势。不一会儿,一只手举起来又迅速放下。“没关系,说错了也表扬,有了你的错误,才会带来大家的正确。”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哪敢放掉这“星星之火”?接连两三个学生都回答错了,圈子逐渐缩小。终于,第五个学生发现了“新大陆”——课文中写老人手指悄悄打着节奏,而插图上老人家却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好范文解忧愁3/18这是个美丽的开端。我再次向学生发起挑战:“就是这句话中,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老师负责解答。”生1:老人为什么要打着节奏?师:老人是在检查小伙子拉小提琴是否有节奏。生2:那又为什么要悄悄地打节奏呢?师:她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生3: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生4:“我”明知老人耳聋了,却常常忘记她是个聋子?……美丽与精彩继续着,我有些应接不暇,招架不住了。我灵机一动,想了个点子。师:同学们,胡老师创作了一句名言,想不想知道?生:(齐声高呼)想。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难,更有价值。——胡座平师:我把这句名言送给你们,你们敢接受吗?生:(齐声高呼)敢。生:敢提问吗?生:(齐声高呼)敢。好范文解忧愁4/18二、放手提问师:课文还有诸多疑点,你只管提问,不需要你解答。生拿起笔,或小声朗读,或默读,或圈,或划……五分钟过去了,学生陆续举手,我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导孩子们把这些问题讲清楚,问明白。最后,形成了大家智慧的结晶——1、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2、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3、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讲:“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为什么明知老人耳聋了,“我”还要尽心尽力地演奏?5、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6、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7、“我”为什么要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10、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11、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12、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却不知道?”好范文解忧愁5/18“为什么一听到‘聋子’,妹妹就‘惊叫起来’?”这些问题看似幼稚,却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最后一段的省略号代表什么?”这是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为什么老人会帮助‘我’,鼓励‘我’?”这是从课文的主旨发问,直捣课文的中心;“老人是一位音乐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难听,为什么还谎称‘真不错’?”这是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老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这几个问题很有深度、耐人寻味。师:我知道同学们心中还隐藏着很多不解之谜,胡老师也没办法一一解决,就让它们藏着吧!藏的问题越多,就越有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越有财富。你们说,对吗?生:(齐声高呼)对。这节“问题”课很快就下课了。虽然没有解决问题后的欣喜若狂,但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相信,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动力是长效的、稳定的。教师应重点针对学生在形成问题意识过程中的“不敢”和“不会”展好范文解忧愁6/18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想问、乐问和善问。《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第二篇】《唯一的听众》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1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通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由于铺垫不够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使学生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好范文解忧愁7/18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是教师自己挖掘太深入,心中没有学生,而且以老师为本,做为五年的教师,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属不应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如导入环节用时过长、学生在课上通读课文时间过长、老师的话过多等等,这些环节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方面受到了影响。四、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以“文中的老妇人哪里让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让学生多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好范文解忧愁8/18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第三篇】《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就要求同学们自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好范文解忧愁9/18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再次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在后面的发言中看出也取得一定效果。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边思边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二、抓主线,明确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三、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好范文解忧愁10/18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第四篇】第一次读完课文,我很感动。第二次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再设计,授课完毕后,我很震动。第三次在区教研活动中听完附小的周老师授课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第一次读完课文后,老教授那美好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我,可学生会被打动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让学生通过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去体会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五年多的阅读习好范文解忧愁11/18惯,一定能找到文中的语句进行勾画和批注,接着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可是在上课的头一天晚上,我的想法被我否定了,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教授的激励,一条是我的变化,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否定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呢?再说跑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去找找、勾勾、画画、读读学生就能体会到吗?不!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晚上坐在电脑面前,查阅了不少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尽信书,不如无书”。走出别人教学设计的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在我的脑海里诞生。我为什么不抓住“唯一的听众”中的“唯一”这个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去字里行间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把老教授称为“唯一的听众”呢?第二个分解的问题应运而生:老教授用什么来影响着我?学生顺理成章的便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了描写老教授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同时结合文中对小伙子的描写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理解,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上了,还有对文中小男孩对音乐的执着的爱的感悟上。上完课后,我很庆幸,庆幸自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再次解读教材。我被学生的解读
本文标题:《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8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