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范式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范式语文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是美的文本资源、美的教与学过程、美的涵泳和享受生成了美的建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语文学科育人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的主要特征1.学科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育人的学科性主要体现在工具性上,而“以言培趣”是其主要标志。许多同学喜欢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是从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开始的。该文语言之“雅”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叠词多,富有韵律。如“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潮润润”等等。二是古诗名句多,引经据典。如“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三是重组意境,语言醇厚。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是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四是句式欧美化、陌生化,新意迭出。如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反复吟咏这些词句,余光中先生细腻温婉的乡思,就和无声的雨一道,润进孩子的心田。2.情境性:语文学科育人离不开载体,教与学情境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教学杨绛先生的散文名篇《老王》,我们往往是从文末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切入。若干年后,先生为何发此感慨呢?我们据此设置问题情境,去寻觅特殊年代里特殊的人文情感脉络:老王如此善良为何不幸?他的善良彰显在哪里?同样善良的杨绛先生,在那个年代为什么幸运?先生对老王愧怍的深层机理在何处?反复追问,答案自然呈现,而在追问、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得以升华。3.无痕性:语文学科育人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的议论文名篇。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依托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话展开事实论证,依次列举了“文天祥面对元人高官厚禄不变初心”“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三个事例,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的成立。那么新时代的中国人有没有骨气呢?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声回答:有!并纷纷举例,钱学森拒绝美国人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参加“两弹一星”建设;面对国外对中国高科技掐脖子,华为等科技企业宁折不弯,积极自主创新;面对美国等列强和“台独”分子在宝岛主权上的肆意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毅然亮剑……类似这样的过程,就是语文学科典型的“无痕”育人方式。4.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首先,明确教与学目标,了解闺怨词的基本特点,能自主赏析闺怨类诗词。其次,选择教与学方法,自读——比读——深读——延读。第三,优化教与学步骤。其实“教与学方法”就是课堂的“主体步骤”。自读——让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词句含义。比读——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技巧”三个角度,对两首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研读,然后分组交流研读成果。深读——追问学生是喜欢“男子作闺音”的《菩萨蛮》,还是喜欢“吾手写吾心”的《醉花阴》?延读——以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例,让学生以口头方式进行赏析。自读是基础,比读、深读是深化,延读是拓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四步骤充分体现了“说”字。言语是“思维的外壳”,只要“说”起来,真正“动”起来,思维才能发展得更快。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范式1.以知启智:知识是习得技能、开启智慧、生成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语文学科知识通常包括这三种:第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如《谏逐客书》注解,介绍文章作者等其他背景知识,学生对于文章有更多了解。第二种是程序性知识,即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老师先提醒学生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步骤进行某项任务。第三种是方法类知识。2.以象塑行:“象”泛指语文学科资源中的各种形象,如人物形象、物象、意象等。语文可以通过对各种“象”美好内涵的解析,丰盈学生的思想,形塑他们的人格。《喜看稻菽千重浪》是1篇人物通讯,介绍的是科学家袁隆平先生,挖掘袁隆平先生的“精神富矿”,可以让学生获益良多。年青时的袁隆平,在湘西的安江农校任教就下定决心要将青春献给祖国的“温饱”事业。这些内容正表现了“使命感和责任心”,老科学家从年青时就胸怀“国之大者”。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袁隆平的做梦经历,他说曾梦见特大号的水稻。梦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袁隆平先生内心深处的宏伟理想。新时代年青学子是不是也应该以理想催生奋斗的动力?再如,袁隆平先生分析我国研究杂交水稻优势时认为,“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党的正确领导”。这段话充分展现了老科学家对党和祖国的无比热爱,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学生明白了“象”的这些特点,对三观形成大有裨益。3.以美成美:语文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是美的文本资源、美的教与学过程、美的涵泳和享受生成了美的建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人见人爱的佳作。当学生们读到“月下荷塘”一段时,可以说是欲罢不能,欲说还休。那么,这一段美在哪里呢?美在“田田”又颇见“风致”的荷叶,美在“袅娜”“羞涩”“纯洁”的白色荷花,美在“缕缕”“渺茫”的荷花清香,美在“风乍起”而形成的荷叶“凝碧的波痕”,美在让人遐思的“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还美在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作者又是如何展现“月下荷塘”之美妙的?有连绵的叠词、贴切的比喻、形象的拟人、新奇的通感等等。
本文标题:浅析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范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9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