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10讲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人大王晋斌)
1第10讲: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2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特定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SEODQPPeQe3•一般均衡:考虑到所有市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后,所有市场同时实现供求均衡。•存在唯一的一组均衡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供求相等。即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等于零。•瓦尔拉斯法则:iiiniiiSPDPEDPEDP)()(0)(14收入模型:简化的证明给定资源分配方式(两个部分):价格决定收入;价格和收入决定净产出和消费。00)()(:0:,00)()(:.,,.BBAAJASABJASAAJABJAASABSAASBSABSAASAASBBSAAASBBSAASBSASBSAEDPEDPEDEDPEDEDPEDPEDPJEDPEDPSDPDPDPSPDPPDPDPSBAJSSSDDJSBA显然有预算约束同样可以写作来说对于的预算约束可以写作那么的需求与供给和对商品和分别为和假定和以及两个消费者和假定两种商品5一般均衡2222110222110211221101221101QsQdPfPffQsPePeeQdQsQdPbPbbQsPaPaaQdP1和P2关系式P1和P2关系式222111,,,,QsQdPQsQdP一般均衡(线性模型)6dAX:可简化为sinnnnnnnnnnQdQddxaxaxadxaxaxadxaxaxa22112222212111212111dAX1:得到.),,,(21种商品市场达到均衡使存在唯一一组价格向量nxxxn方程可能不是线性的;方程中的解可能为负.7一般均衡的最优性•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否存在某种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是怎么运行的,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探讨经济体系应该怎样运行。8•最优性的评判标准:经济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况的改进,至少使一部分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这种改进就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况,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则称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是一个弱价值判断。有些价值判断包含了帕累托标准。如果一项改革能够使N个人的境况显著改善,而使少于N个人的境况有轻微恶化,它就是一个好的变革。9二、福利经济学第一命题•竞争性的市场能够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基础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高级条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10(一)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Edgeworth-Bowly盒式图(,)(,)AAAABBBBABABUUXYUUXYXXXYYY11YBOAOBYAXAXBIAIIAIBIIBFED给定两种产品的总量和两个消费者的偏好,完全竞争市场,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了交换的契约线(效率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状态)的集合。12()()ABXYXXABYYPMRSMRSPMUMUMUMU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续1)13YXYXYYYXXXLLLKKKLKFYLKFX),(),((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XYXYwrKKLLXY任意给定要素的相对价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14KYOXOYKXLXLYX0X1Y0Y1FED条件:给定两种要素的总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行为良好的生产函数表示给定的技术(凸性);完全竞争的市场。15生产效率线(生产契约线):两部门等产量线的切点组合,这是生产部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资源在两部门的配置达到了最优。()()()()XXXYYYFdKwLMRTSFdLrKFdKLMRTSFdLK两部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16•每一给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下,两部门的MRTS相等;•每一切点上,两部门的投入组合是最优的;•给定一种产品的数量,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是最大的;•资源在两部门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17生产可能性边界(产品转换线)YXdXdY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给定的技术水平和要素总量条件下的产品供给能力。X和Y的最大可能供给量的组合。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下,要多生产一个单位的X,必须放弃一定量的Y,这样才能从中转移出必要的资源。这样的转化关系就是边际转化率(MRT)。dXdY用Y表示的X的机会成本来自生产效率线,每一点上都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最优化。18(三)、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给定相对价格水平下的生产均衡条件:YXYXppMCMCdXdYMRTYXdXdYYXXYXYPPMRSMRT19•经济增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技术进步或生产要素的总量增长,导致经济的总产出能力增加,即X和Y的最大可能产出量增加。YX20•平衡性增长和偏向性增长YXYX平衡性增长偏向性增长21•原因技术进步的特征: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资源总量的变化:资本总量增加或资本总量增加。资源增加导致生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资本总量的增加导致生产边界的扩张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Y;劳动总量的增加导致生产边界的扩张偏向劳动密集型产品X。22三、福利经济学第二命题通过对资源的适度分配,每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能够形成一个竞争均衡。假定当前一个竞争性的均衡A处于帕累托最优。再此状态下,富人的效用水平较高,而穷人的效用水平较低。但也许有人喜欢另一个帕累托状态B,在此状态下,与A相比,富人的效用水平要低一些,而穷人的效用水平要高一些。第2定理认为,如果最初的资源分配(禀赋)状态是穷人(相对于状态A)多一些,而富人少一些,在这种分配更公平的条件下,人们较为喜欢的状态B也能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均衡。问题是,这种分配容易实现吗?23•“看不见的手”原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理性经济人(厂商和消费者)追求私人利益(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三、福利经济学与看不见的手24!!!•不论是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还是“看不见的手”都不能证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经济增长变得更为富裕时,别人也能够从中受益!事实上,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例子很多。25•福利经济学回顾: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这是因为,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分析是一种规范的分析。“福利”指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的总和即为社会福利;个人福利不仅是指从物质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也指从精神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经济福利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四、政治经济学:民主原则的困境26•社会偏好如何测量?快乐是可以测量的吗?经济境况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状况?•实证方法力求确认某一既定的社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实际拥有的偏好和目标。在任何社会,利益都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一致,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解决确认偏好问题。例子:通过问卷测量选民态度,意见。••社会选择的规范理论力图在有关“集体利益”或“公共品”含义的某种道德或政治假设基础上,确认社会应当具有的偏好和目标。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假设(或由此推导出来的社会偏好),评价各种制度的“最佳程度”及其不足。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社会选择标准的界定。福利的测量27•直接的社会次序:基于某种外部的原则,社会次序可能与社会状态直接相关。例如,接受某种公平原则,可能促使我们联系收入不公平指数值来判断不同的世界状态:当且仅当A的基尼数值或者某种其他不公平指数低于状态B的基尼数值时,社会状态A将优于状态B。反对理由:道德个人主义的倡导者认为直接次序不能接受,因为人们的偏好被某一个人(如哲学家或社会改革者,他们甚至可能不是该社会的成员)的偏好所取代,结果可能出现家长式统治或独裁专制。这种风险毫无疑问是存在的,实际上也是可以避免的,其方法是赋予政治制度地位并划分出必须受保护的社会状态的特征,(如某些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制、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直接的社会次序28•间接次序:以某种(不同)的外部标准为基础,如果社会次序的构建只与个人偏好有关,而且社会偏好只是后者的反映,那么,社会次序是间接的,这似乎与自由主义者的信条相吻合,即认为:每个人是其偏好的最好评判者,可能的社会状态价值是由个人对这些状态的看法(以及所获得的满足)决定的。这是评价社会状态的唯一合理的基础,个人认为不重要的任何事情,必定不会得到整个社会的评价。间接次序29•在将社会状态简化为个人满足时,后者的偏好通常是给定的,这尤其符合新古典学派的思想。该学派接受方法论个人主义标准。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追溯到它们的个人行为基础,都必须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阐释,个人的目的放在首位。因为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个人的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会行为的起因,他们把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个人而不是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应当根据个人来解释社会和政治,而不是根据社会来解释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30•加总个人偏好:倘若我们选择构建一种间接社会次序,我们就必须解决如何加总个人偏好的问题,因为个人偏好通常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自身可能的社会状态次序。加总个人偏好31五、社会福利函数•效用可能性边界存在无穷多个同时满足三个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经济状态。对应于每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状态,存在一个由两个消费者最大效用水平构成的组合。32AUBU33•社会福利函数给定两个消费者最大可能的效用水平的组合,社会福利的大小。(,)ABWWUUAUBU(,)ABWWUU34{(,),(,)}AAABBBWWUXYUXY(,)UUXY社会无差异曲线:35YX()XeYPP(,)UUXY生产可能性边界36在得多数票获胜的规则下,每个人均按照他的偏好来投票。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偏好x胜于y,同样大多数人也是偏好y胜于z。按照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偏好应当是可以传递的,即大多数人偏好x胜于z。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偏好z胜于x。因此,以投票的多数规则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这就好像一只狗在追自己的尾巴,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在这种循环的脆弱性中,多数规则并不能为任何一个大多数选择出一个绝对好的偏好来,其结果是没有一个选择方案能够获得多数票而被通过,这又被称作“投票悖论(thevotingparadox)”。投票悖论投票者对不同选择方案的偏好次序AxyzByzxCzxyCondorcet投票悖论与加总37•“投票悖论”和阿罗不可能定理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的条件下,能否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归结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投票悖论在多数票原则的投票规则下,投票可能达不到均衡,而是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38公理1:完备性:所有的社会状态一定可以排序;公理2:传递性:如果A优于B,B优于C,则A一定优于C;个人加总的排序条件:两个公理39阿罗章程•自由三择。在所有的相关选择中,至少有这样三种选择:对这三种选择都是允许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正关联。“社会排序对个人价值的变化具有正的或至少是非负的反应”。•无关选择的独立性。“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社会所做的选择仅仅依赖于该环境中个人对备选方案的排序。换言之,假定有两个个人的排序集,如果每一个人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对这些特定方案的排序每次都相同,那么当第1个排序集体现的个人价值与第2个排序集所体现的相同时,我们要求在该环境下的社会选择也保持相同。”40•公民自由。社会排序不应该是强加的。社会对任一方案的排序都必须以个人排序为基础,或不能够完全独立于个人排序。•非独裁原则。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对每一备选方案来说,无论其他人排序如何,如果他喜欢第1方案胜于第2方案,社会排序也必须将第1方案排在第2方案前面,那么就是独裁的。•阿罗(1951)证明了:不存在满足上述条件的社会福利函数。阿罗章程(续1)
本文标题:第10讲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人大王晋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3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