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0章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有关问题。它并不是一个清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经济学本身经常被定义为一门研究社会如何选择使用其有限资源以达到最大满意程度的学科,所以,几乎经济学的每个方面都包含了福利经济学的内容。但是,有几位对经济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比其他人更关注以下两个方面或其中之一:(1)定义并且分析如何达到福利最大化;(2)确定妨碍福利最大化实现的因素并且对去除这些因素的方式提出建议。我们将这些经济学家称之为福利经济学家。包括:帕累托、庇古、冯·米塞斯、兰格、阿罗和布坎南。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新古典学派的支持者而另外一些则是反对者。福利经济学家强调一些不同的主题,比如,达到最大化福利的原则、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问题、收人不平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达到最大化福利的潜力、与多数人投票相关的各种难题以及公共部门中的决策。。丁长发博士副教授cfding@xmu.edu.cn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20.1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生于巴黎贵族家庭,在意大利都灵大学学习理科。初在铁路公司当工程师,后成为意大利铁路公司的总经理。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1891年帕累托读了马费奥·潘塔莱奥尼的《纯粹经济学原理》后,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1892年,瓦尔拉斯推荐帕累托接替其成为瑞士洛桑大学经济学教授。•帕累托继承了瓦尔拉斯的数学传统,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等思想,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开拓者。在社会学上他属于“机械学派”。认为阶级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永恒存在的,因而反对平等、自由和自治,从而成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纲要》、《社会主义体系》。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20.1.1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产品的最优分配—即能够最大化消费者福利的分配—边际替代率相等•资源的最优技术配置——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最优的产出数量——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20.1.2评价:帕累托的福利理论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经济效率的条件和经济效率的福利意义方面,帕累托做了很多工作。•帕累托最优标准:•1、强调资源配置,忽视分配公平。•2、存在一些不太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但却增加了国家总产出和福利的公共政策。•3、帕累托标准建立在静态效率基础之上,但短期静态效率可能会以长期动态效率为代价。•4、完全抛弃价值判断。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帕累托定律•又称80/20法则(The80/20Rule)、帕累托法则、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帕累托定律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80/20法则专家告诉我们,要遵守下列事项:–鼓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的观察;–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找人来负责一些事务,不需事必躬亲;–小心选择事业和雇员,如果可能,就自己当老板;–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从生活的深层去探索,找出那些关键的20%,以达到80%的好处;–平静,少做一些,锁定少数能以80/20法则完成的目标,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机会。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务必善用这少有的“幸运时刻”。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820.2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是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中的长子。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初学历史,后受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转学经济学。毕业后从教,先后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和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任教授时,时年仅31岁,是剑桥大学历来担任这个职务最年轻的人;任期长达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为止。退休后,他仍留剑桥大学从事著述研究工作。庇古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另外他还曾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著作:《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在1908年接替了马歇尔在剑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职位,并且一直保持这一职位到1943年退休为止。在他的前任马歇尔去世后,他是最著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和马歇尔一样,他表达了对穷人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并且希望经济学能够引导社会进步。•以其谨慎的方式,庇古对于政府在改进社会某些不合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一点上比马歇尔走得更远。•在其写作于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庇古希望为政府实施提高福利的各种措施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非常关注经济福利,并定义经济福利为“能够与货币这个测量尺度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庇古以杰文斯和马歇尔的货币的边际效用随着货币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原理为基础,断言在特定条件下较大的收人公平能够提高经济福利。•他写道:由于它能够以较不强烈的欲望为代价来满足更加强烈的欲望,所以从一个相对富有的人向一个性情相同的、相对贫穷的人所进行的任意的收入转移,都肯定会增加满意程度的总和。因此,从古老的“效用递减规律”可确定地得出这样的命题:任何能够提高穷人手中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的行动,只要从任何角度看都不会引起国民收入规模的缩减,通常就会提高经济福利。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202.1.1经济福利与收入再分配•庇古继承了马歇尔对穷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庇古认为凡是能给人们带来满足的一切东西都叫“福利”•他根据货币边际效用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原理为基础,强调特定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公平对福利的增进作用。•提倡国家推行促进收入公平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屁古断言在特定条件下较大的收入分配能够提高经济福利。屁古认为对哪些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背景相同的人,可以对个人之间的满意程度进行合理的比较。从这个层面上说,与哪些过分注意避免价值判断并且宣称对不同人之间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完全科学性”的经济学家相比,屁古更是改革者。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20.2.2.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别•屁古与正统经济理论最主要的偏离在于他对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之间差别的关注。这种思量来源于亨利·西奇威克。一件产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是生产者生产额外一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花费;社会边际成本则是生产那额外一单位产品给社会带来的花费或服务所产生的花费;•一件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是用它提供给迈着的额外的满意程度来度量的,社会边际收益是从生产那额外一单位的产品给得到的额外的满意程度。•外部性(溢出效应);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性的福利含义:并不是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能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庇古税•这些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产和消费行为可能会强加给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人以成本或收益。这些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或称外部性,会溢出到其他当事人身上,因此有时被称为“溢出效应”。•比如,庇古说,铁路机车的火花可能会对周围的树木或农作物造成损害,而其所有者并没有因为损害而受到补偿。因此,对于铁路来说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十外部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内部成本):净私人边际产品超过了社会净产品。•与此相类似,一个企业家在一个居民区建造一座工厂,破坏了别人财产的大部分价值。增加酒精饮料的销售对于酿酒厂来说是有利可图的,但当因此而需要更多的警察和监狱时就产生了外部成本。•庇古说,同时存在一些相反的情形,在这些情形下,私人行动的一些利益会溢出成为社会利益,但是产生这种利益的人并没有得到补偿。这样,社会边际净产品超过了私人边际净产品。•比如,某行业中一个企业的扩张可能会在整个行业中产生外部经济,这将会减少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私人投资于种植树木会使周围的财产所有者获益;防止工厂的烟囱排放烟雾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远远大于它对工厂所有者的好处;尽管专利法的目标是使私人边际净产品与社会边际净产品更加接近,但科学研究对社会通常比对研究者和发明者具有更大的价值。庇古从他的分析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福利含义:•并不是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能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产出水平。•根据庇古的观点,政府的福利任务就是使私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与私人与社会的边际收益相等。•政府可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补贴或者立法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根据屁古的观点,政府的福利人物就是使:1私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与私人与社会的边际收益相等。•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依靠竞争性市场来最大化社会的经济福利(产生帕累托最优)提出了挑战。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家把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批判庇古福利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福利经济学称为新福利经济学。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L.C.Robbins)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评。1939年卡尔多(N.Kaldor)发表了《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的效用比较》,将帕雷托的系数边际效用价值论引入福利经济学,并把帕雷托提出的社会经济最大化的新标准——帕雷托最优准则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出发点。历史借鉴20-1屁古与科斯论外部性•1959年,还在弗吉尼亚大学的罗纳德·科斯发表了一篇关于联邦通讯委员会的晦涩的论文,对庇古的外部性分析提出了挑战。•发表在《法和经济学杂志》的这篇论文引起了其编辑阿伦·迪莱克特(AaronDirector)和其他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兴趣,他们邀请科斯去芝加哥,这样他可以更加详细地解说他的观点。这些经济学家包括马丁·贝利(MartinBailey)、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阿诺德·哈伯格(ArnoldHarberger)、格雷格·刘易斯(GreggLewis)和乔治·斯蒂格勒(GeorgeStigler)。一天晚上,他们在迪莱克特的家中与科斯会面。尽管这篇论文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认为庇古是正确的而科斯是错误的。但是,经过科斯的说明和大家的讨论,他们都改变了想法。当这些经济学家离开迪莱克特家时,许多人都相信他们见证了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一年之后,科斯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正是这篇论文使他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篇论文中科斯阐明了外部性是相互的:•(庇古的)方法倾向于使必须作出的选择的本质模糊不清。问题通常被认为是A对B造成了损害,从而必须决定:我们应该如何来限制A?•但这是错误的。我们正在处理的是一个具有相互性的问题,即为了避免对B的伤害可能又会造成对A的伤害。•所以必须决定的真正的问题是:应该允许A对B的伤害还是允许B对A的伤害?•问题在于要避免较严重的伤害。•科斯接下来证
本文标题:第20章福利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3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