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通用4篇
写作好帮手1/12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通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第一篇】水利扶贫二三事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扶贫路上的水利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农村饮水安全薄弱环节,咬定目标,坚持标准,压实责任,持续攻坚,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零负担”喝上“放心水”,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走访贫困户,摸清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打赢水利扶贫攻坚战。四川省长宁先的水利人针对全县存在的饮水安全不达标问题台账,组成了五个复核调研组,深入一线,一户一户地了解各个贫困户在饮水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贫困户原来饮水是达标的,但由于长宁“6·17”写作好帮手2/12地震后,贫困户的水井干涸了,造成吃水十分困难。比如笔者跟随调研的其中一户贫困户是双河镇的王爷爷,今年73岁了,他一人居住无子女,他说前几年政府出钱给他修了房子,还安了电视机,日子过得还可以,可是就是地震后特别是遇到长时间没有下雨,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水就如针细一般,吃水成了问题。王爷爷就买了许多桶方便在下雨时把水囤起来。听到王爷爷讲述吃水现状后,复核小组的成员们马上就叫王爷爷带领我们去看他家的水井情况,询问周围邻居的饮水方式,帮王爷爷找水源、测量管距等,并详细地记录下来为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点对户施策,水利干部精准扶贫用实招儿。针对走访入户发现的问题,水利干部们针对每一户的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各个突破。漫漫扶贫路,殷殷为民心,水利干部们根据人口居住特点和饮水不达标的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扶贫。针对地震震损的水窖、蓄水池,政府兜底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维修加固。针对水井干涸的,组织水利技术专家现场踏勘,重新选水源打机井、延伸管网或则新建水厂。些吾水利干部,一枝一叶总关情,挂牌督战,抢工期、抓质量,争取工程早日完工,让群众不为喝水犯愁。同时,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保障供水设施正常运行,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人,写作好帮手3/12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落实到位,使农村安全饮水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水润泽民心,村民喝上放心水露满意笑容。喝上放心水折射出了水利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承载着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之不易,得之幸福,滴水之光,书写着水利人温暖人心的民生故事,折射出“人民至上”的璀璨光芒。经过大家的辛苦努力,很多贫困户都喝上了放心水,水利干部还不定期下乡去检查贫困户的水质情况及饮水状况,在与大家的交谈中,群众们都十分高兴,都说现在喝水方便多了,再也不为喝水犯愁了。有些贫困户还计划着去买点猪、鸭、鸡等牲畜来饲养,提高经济收入。看到群众们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对水利干部工作的肯定和称赞,犹如一股暖流,激励水利人更加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全面实现饮水安全只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创造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扶贫路上,不只有水利扶贫,还有住房、交通扶贫等等,但不管是哪条路上的扶贫人,都是华夏一家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让我们齐心协力,不懈奋写作好帮手4/12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第二篇】驻村故事:从“小文青”到“女汉子”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有何诀窍?她笑道:“只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群众就会向着你,工作开展起来就容易了!”2017年4月,28岁的崔静可带着组织的信任,怀着忐忑的心来到被当地群众称为“麻烦村”的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苗沟村。三年来,从一个喜欢文艺气息的“小文青”蜕变成沾满泥土味道的驻村“女汉子”,从群众眼中干不成事的城市小姑娘变成被全村村民尊重和信任的“小崔书记”,不仅摘掉了“麻烦村”的“贫困帽”,还与群众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以真心换真情,切中矛盾化解“金点子”苗沟村位于鱼化镇南部,距场镇10公里,海拔较高、地势偏远,人均收入水平较低,2014年全村仅有一条全长6公里、3米宽的水泥路,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初到苗沟村,由于观念差异、口音不同等原因,一些群众不愿意配合工作。但崔静可没有气馁,她努力把自己融入群众,始终将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经常走村入户“拉家常”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深入写作好帮手5/12田间地头与群众共同劳作,还为残疾人代领辅助器具、查询各种政策资金到账情况、电费和话费的代缴、农特产品代销等。谁家有困难,谁家就有崔静可奔忙的影子。2017年夏天,二组村民们每日必经的小桥因年久失修出现裂缝成为危桥,影响到100多户群众的出行安全,崔静可了解情况后立即跑上跑下动员村民集资修桥,并率先出资捐款。此举深深感染了群众,全村群众踊跃地捐钱捐物出工出力,很快完成了小桥的修缮。“小崔书记一个城头来的小姑娘都要出钱给我们修桥,我们还有啥子理由不出钱出力呢”,二组组长陈登强感慨道。崔静可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群众认可,和村民们的关系一天天融洽起来,方便群众出行的小桥也变成了他们之间的“连心桥”。以信任固信心,把准村貌改善“好法子”得到群众信任的崔静可信心大增,更加坚定要改变苗沟村落后面貌的信念。2017年以来,她积极开展上争外引工作,争取资金和项目,从交通、饮水、用电等方面着手大力改善苗沟村人居环境。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新建通村通组硬化路公里、生产便道和入户路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生产便道覆盖全村产业,贯彻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带领群众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商蓄水池建设方案,修建集水井和蓄写作好帮手6/12水池43口,安装管道41公里,彻底改变了全村2000多群众喝水靠天的历史;通过多次对接反映和沟通协调,促使苗沟村农网改造项目提前一年实施,共新建变电站10个,改造高低压线路公里、户表万户。全村人居环境大力改善,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大幅度提升。以实干获实效,走出产业发展“新路子”为彻底扭转群众传统“靠天吃饭”的种养观念和耕作模式,崔静可积极奔走,多次邀请农业专家、驻村农技员对全村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检测,邀请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寻找适合苗沟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变劣势为优势。2017年引进四川绿态康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农业产业项目。2018年建成天知椒产业园500亩,全村劳动力在园区就业10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600人次,实现收入40余万元,帮助28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15户红卡贫困户每户分红600元。2020年启动建设1000头马头羊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带动群众增收。2019年,崔静可还用自己的积蓄,帮助致富带头人解决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种植大葱30余亩,带动贫困户种植大葱50余亩。截至2019年底,苗沟村7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村贫困发生率降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写作好帮手7/12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00元以上,村“一低五有”全面达标。村民陈先进感动道:“崔书记帮扶我家,现在我家吃穿不愁,养猪产业发展起来了,娃娃读书成绩不好都帮忙解决,读了百工技师项目,太感谢了。”崔静可在3年多的驻村扶贫时间,走遍了苗沟村的山山水水,访遍苗沟村的每一户农户,化解矛盾纠纷400多个,争取落地的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她说:“看到今天苗沟村的新局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没有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对得起苗沟村400多户2000多名村民,对得起第一书记的荣誉,我的驻村生涯没什么遗憾了。群众给的‘女汉子’称号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第三篇】驻村扶贫二三事有一种工作叫走村入户,有一种称谓叫扶贫干部,有一种帮扶叫用情用心,有一种幸福叫贫困户的微笑。说起扶贫,总是滔滔不绝,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扶贫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是我生命中美丽的风景,感谢扶贫路上的他、她、他们,点燃了我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充实了我的生活。今天我想和各位读者分享一下我写作好帮手8/12扶贫路上的温暖二三事。10月26日,我和第一书记例行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再次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胡天平家。只见其老母亲韩守开杵着拐杖、驼着背高兴地坐在竹椅上,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似乎比先前好了许多。“住了一辈子土坯房,以前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老了还能住上亮堂堂的新房,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驻村干部!”看见我们驻村工作队又一次的到来,韩守开满脸笑容地说道。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韩守开,家住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犁头村2组,与年过半百且患有视力三级残疾的儿子胡天平相依为命。2014年在精准识别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这几年来,在镇、村党委干部的持续帮助下,2018年顺利脱贫。谈起韩守开和胡天平,我们初次见面还得从今年3月份对贫困户春耕备耕进行逐一入户动员说起。2019年12月,双河镇进行了村级建制调整,原铜锣、桂花两个省级贫困村和犁头、朝阳两个非贫困村合并为现在的犁头村,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区域由以前的一个村新增到现在的四个村,贫困户也由原来的40户变成了如今的114户。村级合并后,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非贫困村的村情写作好帮手9/12民情,准确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客观全面分析致贫原因,结合村、户实际,科学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疫情期间,我和第一书记便对犁头19户贫困户进行了逐一入户摸排。“宋老师抓紧我,眼睛闭到,不要害怕。”摩托车师傅带着我,在坡度接近70度的泥石山路上一边安慰我,一边向胡天平家中驶去,身后留下的只是深深的车痕和阵阵黑烟。路陡、山高、林密,方圆几里没有人烟,陈旧的土坯房孤独地伫立在山顶的深处,一只半大的黑犬静静地卧泥土院坝内,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6·17地震后进行了维修加固,住房安全没有问题,可饮水因受地震的影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眼睛视力又不行,来回要花费近2个小时。”胡天平对我们介绍道。“现在最佳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易地搬迁。”回到犁头党群服务活动中心,面对胡天平家的实际困难,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说出了一致的解决想法。说干就干,第一书记到镇政府同负责扶贫的相关镇领导进行沟通,获得万元的修建补助资金;我不停地往返于村、镇相关部门准备材料,完善相关修建手续;村写作好帮手10/12委干部则积极与农商行进行协商,得到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支持,并组织施工人员加班加点为其寻找宅基地、运输材料。外加胡天平原有的5000元存款,新房于今年8月底正式搬迁入住。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自2018年7月驻村扶贫以来,我们把始终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竭尽全力、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看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指数在不断上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们心里暖暖的,别样的幸福和快乐。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第四篇】我的初心故事小时候,我们都会幻想未来,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子。或许在生命的某个瞬间,我们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随之而努力奋斗。是否还记得我们生命最初的萌动?还记得记忆里我的初心是这样的。初心的萌芽,是刻在百姓脸上那亲切的模样。始终忘不了那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模样,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奋斗的方向。小时候过年每每回到老家,看看家乡的群众们我都会感叹他们的日子,尤其记得一个老人,没什么文化,甚至连纸币数额都认不清,子女常年不在写作好帮手11/12家,一个人住在破烂的房屋,光着脚丫,瘦弱的背上背着一捆柴行走在路上,生活甚是清贫。看着他落寞的背影,我不禁感叹,农村生活的不易。平日里父辈也会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辛酸时光,让我萌生念想,希望能够有一天在农村能够给予其微弱的帮助。初心的悸动,是毕业后人生的抉择。有人说,基层艰苦的环境会让我们消磨
本文标题: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扶贫案例参照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38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