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导读】这篇文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指导学习生字“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习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7、学习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三、指导写字: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四、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教学过程:一、自由读课文二、指导学生朗读:1.学读第一节。(1)看书中的图片。体会着读一读。(2)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齐读第一节。2.学读第二节----第四节(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2)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3)指名回答,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读一读。(4)简介: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绝灭。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讨论:通过学习这一节,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举例)(5)列举树的年轮与年龄,帮助学生理解。(6)齐读二至四节。3、学读第五节。(1)指名读第五节。(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3)读词语“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远”。(3)范读第五节,必读。(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5)自由读全文4、口头练习: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三、完成课后练习,用“告诉”说一句话四、扩展活动: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生说:看到蚂蚁搬家。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生说:看到枫叶红了。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五、看拼音,写词语。六、组词。七、按课文内容填空。1.你看那水里的(),多么像游动的“逗点”。2.这是大自然的(),()已经来到人间。3.大自然的()啊,真是()。()的人总也看不懂,()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过程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参考:⑴“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⑶“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⑷“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⑸“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研读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段。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⑴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⑵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研读第3段: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讨论明确: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三、练笔:二选一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二)能力目标: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新设计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学情分析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教学过程导入大自然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测试检查预习~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活动前置学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活动讨论交流自读课文,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寻求答案,找到依据和例子。活动展示质疑在学生先学、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明重点,突破难点,并适时进行追问,加深学生思考与理解。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对第三问的展示,要求展示朗读,读中品味。活动拓展延伸~调动阅读或生活积累,举例分享图片、古诗、词、农谚中的物候知识。示例: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睛。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作业微写作及展示~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仿写。教师再用导语示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设想这是1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二、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
本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46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