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5篇
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5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5篇”,仅供参阅!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对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推动西藏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实践充分证明,西藏工作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实现西藏繁荣进步。“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着眼全局,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坚决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夯实西藏长治久安的根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一在谈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时,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这一历史演进,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自秦朝建立首个统一王朝后,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执掌的中央王朝,都以建立大一统政权为首要政治使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改革是一个重要背景,其中尤以“书同文”影响深远。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推进文字统一,文书行政之制的大体确立,为大一统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撑。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也是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中交流、互动、融合,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在长期演进中,各民族逐步实现了文化认同、心理与共、情感相通,构筑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近代以来,亡国灭种危机空前沉重,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御外侮、赴国难,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在历史的互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得以巩固。二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根基。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使命。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各族人民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海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与全国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被载入宪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苏联和东欧出现的动荡,邓小平同志对一些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例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问冷暖、听心声,以精准扶贫实际举措,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告别绝对贫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三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才能以不断增强的民族团结进步伟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增强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大力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的研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帮助支持自治地方解决好本地方的特殊问题。另一方面,善于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力量、平衡利益、调节关系、规范行为,深度拓展各民族交往融通渠道,巩固和强化民族团结。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应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长达几千年的交往与交流中,习俗、文化等相互磨合迸发出了极多具有创造力的飞跃与繁荣,各民族间的长期共存与共同进步一直是发展的主旋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张宝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地缘基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兄弟关系的传承自然也始终蕴含着携手并肩共同捍卫祖国稳固统一的坚强力量。这是因为凝聚着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明白“有国才有家”,祖国统一才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
本文标题: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60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