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5篇“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其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我们已经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比较学习唐朝两大泰斗面对岳阳楼的感情抒怀。二、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2、背景介绍《登岳阳楼》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伤怀之作。三、教学设计1、朗诵诗歌2、引领探究问一:请找出诗中你所认为能打动人心的字词或诗句,并向大家说出你的理由。各抒己见。(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如:a.首联的“昔”和“今”的对比,可以看出诗人由久闻其名到真正体验的喜悦之情。b.颔联的“坼”和“浮”,一个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c.颈联的“无一字”和“有孤舟”相对比,更衬出诗人的孤苦之情。d.“涕泗流”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已入垂暮,想起国事仍不能自已,让人动容。问二:请找出诗中的意象,感知这些意象带给大家的感受。(锻炼感知能力)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开阔博大孤舟——孤苦漂泊问三:置身诗境,请组织连贯优美的语言向大家展示这首诗的大意。(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1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3、联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赏析探究。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701—762)盛唐时期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以豪迈大气为主,是现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问一:颔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什么手法?感知这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感情。“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问二:颈联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问三:结合诗歌背景,思考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诗人本是流放之人,本应是心情沉重,而尾联诗人醉后竟翩翩起舞,足见诗人心情轻松畅快,两相对比,可见诗人的豪迈之情。问四:该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有何异同?可联系诗人的诗风比较。两首诗都是在登岳阳楼之后所作,都抒发了观岳阳楼之感,都写了岳阳楼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但在意境上有明显的不同,可在诗尾看出,一个是“涕泗流”,为国事忧心忡忡,伤感垂暮无力,一个是“舞袖回”,纵是被贬,依旧豪放。在艺术风格上,杜甫注重写实,故诗歌沉郁顿挫,而李白性情浪漫,故在表现上想象奇特。4、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四、教学反思:《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2、教师做相关补充。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四、具体鉴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明确:①重点抓住“昔”“今”②联系背景及诗人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明确: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明确: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习二)方法: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师点拨: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七、课堂小结: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八、作业:1、将本诗改写成1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3教学安排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生高声朗读)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
本文标题:《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录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67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