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5篇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5篇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下是网友分享的“《马嵬》课堂教学实录5篇”,供您参考下载,参考。希望您喜欢下载!《马嵬》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新设计3学情分析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唐诗之后,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方法,可以自学《马嵬(其二)》。4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难点: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点。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一、导入《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二、知识积累1.《马嵬》《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2.咏史诗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三、整体把握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马嵬(weí)宵柝(tuó)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集体朗读。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四、把握结构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点拨:本诗用倒叙手法。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五、合作探究1.本诗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2.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于本诗主题用什么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提示: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无复”、“如何”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2.⑴用典。首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表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之意。⑵反衬。颔联用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同的处境和心境。⑶对比。颈联用“此日”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比,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尾联将唐玄宗的爱情与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人警戒。六、拓展延伸《马嵬(其二)》的巧对:借对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本诗颈联就属于借对:用“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七、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大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与我们在第二单元集中学习唐诗优秀目大有关系。同学们在课后要继续多读多赏析诗歌,会更大程度的提高你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八、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马嵬(其二)》。2.总结知识点,做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与回扣。马嵬(其二)课时设计课堂实录马嵬(其二)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一、导入《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二、知识积累1.《马嵬》《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2.咏史诗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三、整体把握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马嵬(weí)宵柝(tuó)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集体朗读。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四、把握结构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点拨:本诗用倒叙手法。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五、合作探究1.本诗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2.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于本诗主题用什么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提示: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无复”、“如何”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2.⑴用典。首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表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之意。⑵反衬。颔联用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同的处境和心境。⑶对比。颈联用“此日”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比,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尾联将唐玄宗的爱情与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人警戒。六、拓展延伸《马嵬(其二)》的巧对:借对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本诗颈联就属于借对:用“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七、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大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与我们在第二单元集中学习唐诗优秀目大有关系。同学们在课后要继续多读多赏析诗歌,会更大程度的提高你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八、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马嵬(其二)》。2.总结知识点,做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与回扣。《马嵬》课堂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4.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5.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6.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方法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一、新课导入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二、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1.重点字词:徒闻未卜宵柝晓筹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1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五、探究阅读,揣摩情感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1.“徒”然有梦,未卜先休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婉讽意味渐露。2.“空闻”“无复”,昔乐今苦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讽刺意味渐浓。3.“此日”“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2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
本文标题:《马嵬》课堂教学实录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67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