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书籍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022年度精选4篇
书籍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022年度精选4篇【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书籍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022年度精选4篇”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帮!喜欢就下载吧。书籍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022年【第一篇】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中国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书籍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022年【第二篇】2021年5月22日下午1时。我国乃至全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袁隆平。他的一生奉献于研究杂交水稻,为全世界的粮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离去很突然,更让我们悲痛欲绝,但他会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袁老是一个有目标的人——他在年轻时便许下了“禾下乘凉梦”,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养活全球更多的人口,我很受触动。袁老许下愿望后并为之努力,一直向着目标奔去,我明白——袁老的目标实现了。袁老是一个敬业的人——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袁老曾一次又一次的面临困难,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如此终于取得了成果。尽管到了退休年龄,却还不忘工作,每日都与水稻打交道,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袁老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用袁老的话自己说。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袁老是幽默而又追求自由的人,在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袁老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的亲切。袁老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书籍大国粮仓个人2022年【第三篇】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x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袁隆平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x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平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书籍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022年【第四篇】米饭者,香甜而软糥也,不腻口,不粘牙,实乃主食之甲……说真的,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我是吃着米饭长大的,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吃货,我也是被米饭一口一口喂胖的。米饭真有如此好吃?我看未必。既无独特之味,又无韵味之口感,要不然,那么多的下饭菜又是为何而发明呢?可吃了十多年的米饭,我似乎与那不怎么好吃的米饭结下了悠长而难解的情结。小时候,我就被教导不要浪费一粒粮食。可那时的我并不愿意吃米饭,更读不懂母亲那勤俭节约是美德的论调,我那不锈钢的小碗总要剩下一两口已变凉的米饭,美好的午间时光总要变作我与母亲关于一小口米饭的“拉据战”,母亲脸上总要升起一些愠色,母亲的责骂声与我的吃饭声此起彼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有些讨厌米饭的味道,可光盘的习惯却被一直保留下来,对每一粒粮食的尊重成为了当年“拉据战23”给我留下的最大财富。长大后,与米饭长达多年的敌视似乎突然就和解了。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不是脱鞋放书包,而是问母亲饭熟了没?入目所见是桌上明艳的菜色相互交织点缀,米饭上的氤氲水气正在蔓延,还有诱人的米香钻入鼻子,嗯——扣住了我的心房,赶紧扒拉一口,空空如也的胃便立刻温热了。母亲笑问好吃吗?“嗯嗯”,我忙不迭的往嘴里送上美味,含糊不清的答道。“别吃太急,别噎着了”,我慢下来与母亲相视而笑,心仿佛被米饭的温度捂热了。现在想,那种温馨似乎并不止来自于米饭的温度,更来自一粒粒米上承载的一个个家。再后来啊,我开始了解米饭的前世今生,米饭,来自于稻,数千年前就被种于长江流域,后来逐渐推广于华夏大地乃至全世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到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米饭也不甘落后,在大厨手下,米饭一会儿成为久经磨练的勇士,一次次深入危险灼人的锅底,于是便有了锅巴;一会儿又成为多情的小女子,在与汁水的交融中缠绵悱恻,于是便有了泡饭;一会儿,又成为时髦的青年,烫了个发,于是便有了米花。变的,是米饭的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对新事物永不停息的探索与对生活的热爱。现在,袁隆平爷爷带着他的梦想离开了这片他炽爱的土地。我想,他只是把这人间的缕缕炊烟、阵阵稻香带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将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而辛勤耕耘。而我们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努力学习,勇立潮头,扛起历史的责任。我仿若看到千千万万农民为耕种出香甜的水稻胼手胝足,看到了稻田里颗颗稻粒愈发饱满,逐渐金黄。米饭啊米饭,你那晶莹饱满的身躯凝聚了那位老人的汗、泪、血,你那微微扬起的弧线,隐含着那位老人的微笑与他生命的弧度。米饭啊米饭,你是一颗颗搏动的心啊,中华民族的血自你的经贯脉络流动着、冲击着,翻起一片芬香的稻花。致敬米饭,致敬手捧稻穗的袁老!致敬米饭凝结的华夏魂!
本文标题:书籍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2022年度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71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