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社会经济的学术论文(精编4篇)
好文供参考!1/49社会经济的学术论文(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社会经济的学术论文(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社会经济的学术论文1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与社会建设摘要: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尚处在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水平,而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水平,这种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是造成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同步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阶段,在推进社会建设方面,除了要进一步明确社会建设的含义、任务和方向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有组织地实施社会建设,投入更大的人、财、物力,还要尽可能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建设,方能实现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词:经济社会形势;社会建设;经济结构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好文供参考!2/49势很好,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也日渐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万件,2008年为万件,增长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万件,2008年为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增至9万多起。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好文供参考!3/49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六个更加”中,第一条是经济,第二条是政治,后四条都是要通过社会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2003年,经历了一场“非典”危机的冲击,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存在着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国外之间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要“及时化解一系列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相互协调,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适当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主要是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指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并就此作出了相应的决定。文件公开发表之后,受到了全党全国普遍响应,反响最强烈的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认为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新战略、新理论和新概念。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好文供参考!4/49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单设一节,名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把党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改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化。从这些年的实践来总结,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好文供参考!5/49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的结构性分析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互为基础。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变动调整在前,带动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了,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持续变化。所以,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必须协调,相辅相成。现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的水平,但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一)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由若干个分结构组成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例如就业结构,197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状况是一产占%,二产占%,三产占%;2008年变化为一产占%,二产占%,三产占%。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职工人数只有11835好文供参考!6/49万人,2008年二、三产业有46826万人,30年共增加3499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6万人。非农产业的劳力从1997年开始,已经占%,超过了50%的临界点,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又如城乡结构,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197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有17245万人,2008年达到60667万人,30年增加了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447万人。再如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转变为由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科技专业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失业半失业人员等十个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这样大的社会结构变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自周秦以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直到1978年,农民仍占%,只能说还是个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这个大变局,转变为工业国家社会结构的是这30年。但是因为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大发展、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候,没有适时抓好社会体制的改革,没有适时抓好社会建设,没有适时抓好社会结构的调整,因而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比较,我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是落后了。好文供参考!7/49(二)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约为15年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还是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水平,而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水平。我们经过对比和测算,当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大约滞后经济结构15年。有人会问,改革开放30年,怎么会滞后15年呢?这是因为早在1978年,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比经济结构落后了。例如,在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在GDP中已经占了72%,但当年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只占%,而农业劳动力占到%,1978年城市化率只有%,可见,1978年的社会结构已经比经济结构落后很多了。改革开放30年来,如前所述,我们不仅没有扭转这种状况,反而是更加严重了。还以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为例,根据外国学者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职工应该占到总劳动力的80%以上,但2008年中国的二、三产业就业职工只占总劳动力的%,差了20个百分点。过去30年,非农劳动力平均每年增加个百分点,需要20年才能持平。以城市化为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率应该达到60%以上,但2008年中国城市化只有%,差了个百分点。以过去30年城市化率每年增加个百分点计算,需要年好文供参考!8/49才能达到。再以社会阶层结构而言,工业社会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而2008年中国只有23%。如以近来每年中产阶层规模增加一个百分点计,要17年才能达到。当然,这种估计是基于现有社会体制运行状况,如果我们能及时进行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那么,社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快,将会较快缩小这个差距。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协调,也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长久未能解决的结构性原因。三农问题为什么长期解决不好?说到底,三农问题也是个结构性问题。我们搞工业化,但没有按社会发展规律搞城市化,用种种办法把农民封闭在农村里。工业发展了,农业发展了,但农民从1952年的50319万,到2008年反而增加到95500万(农业户籍人口),按现在统计,农村常住人口还有72135万。经济结构调整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地调整,这是由此产生诸多矛盾的典型案例。2008年,在GDP中,农业只占%,但在就业结构中从事农业的劳力占%,在城乡结构中,当年农村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也就是说,在2008年占%的劳力,创造了%的财富。%的农村人口,分配%的财富,农好文供参考!9/49民岂能不穷。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引起的。因为这样的结构,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口、就业、劳保等一系列体制形成的城乡结构,不改革这些社会体制,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就解决不了。中国进入社会建设的新阶段进入新时期以来,关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官民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阶层关系矛盾显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事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增多,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增加,诈骗、抢劫、盗窃等刑事犯罪案件上升,特别是各种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近几年接连发生的瓮安事件、石首事件、吉林通钢事件,影响恶劣,使得经济社会稳定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显然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的办法来解决,也显然不能只用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来应对。有人提出用“花钱买平安”来解决,这只能解决一时,不是治本的办法。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是分阶段推进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势变了,就要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这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已进入改革和好文供参考!10/49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特征是经济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功,工业化已达到工业国家的中期水平,但社会结构还相当滞后,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对照国外一些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我们已经从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进入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的任务,是要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适时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重点进行社会建设,抓好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在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以后,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明确指出,“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这些判断和决定都是十分正确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了这些中央文件的决定和精神,效果也很明显,各地和谐社会、平安社会的建设已普遍地展开,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刑事犯罪率下降了。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又转到GDP挂帅的老路上,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松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又开始反弹。新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比较深入的研讨,进
本文标题:社会经济的学术论文(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76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