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事业单位人员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适
事业单位人员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适曲靖市委党校许海燕主要内容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二、职场心态的塑造三、心理素质的提升(一)情绪管理(二)压力管理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变化就是从专业型转变为素质型,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仅有专业技能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上的要求。在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着综合素质的高低。比如好的工作态度的背后要依赖良好、稳定的情绪做支撑,优秀的团队精神的背后需要宽容的心态做基础。因此,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前提。•对个体而言,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创造良好业绩,具有发展潜力,并得到重用,得到应有的回报,成为成才与成功的有志之士,这涉及到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问题,可以说素质与能力既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目标,又是个人学习与工作的必须条件。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一)什么是心理素质?一个人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思想活动、认识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人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总和。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决定人的整体素质。通俗的说心理素质就是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挫折、失败等诸多超常压力时的心理稳定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着心理健康的状况。心理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以及无数事实一再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现代人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超越自我的重要保证。人的整体素质结构生理素质保证生命活动存在并为思维活动与动作活动提供物质能量保证。体能素质为主体活动提供足够的精力、体力和动作技巧能力。心理素质使主体关注对象、坚定信心、自我控制、坚持不懈地去实现目标。思维素质使主体具有智慧的头脑,把握实现目标的有效工具和方法能力素质使主体具备能够从事各项职业完成各种任务的实际本领。•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但后天的自我提升更为重要,可以称之为自我修炼。俗话说,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胸怀是修来的。个人修炼指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也就提升了心理素质。(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认为,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素质的客观表现。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公职人员不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且心理压力不断加码,又找不到释放的渠道,常常导致悲剧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演化成心理危机,以致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归根结底还是心理素质过于脆弱。•心理健康与工作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要作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它对工作学习行为起到定向、调节、激励、坚持、强化等功能,工作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反映了心理素质的水平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什么是心理健康1、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于1994年提出了“五快”、“三良”的具体标准。“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2、什么是“心理”呢?请问:你看了此图片的第一感受?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主观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带有主体自身的特点。能动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自觉、主动的,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特点。3、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主客观相符合,既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没有心理疾病。即个体的心理活动表现没有达到临床心理学对有关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中间层次:心理功能健全,社会适应良好。•最高层次(理想状态):自我实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认识过程正常,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能较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乐群、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情绪反应适度,保持愉快、满意、欣慰的心境,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面对现实、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格品质相对稳定:人格稳定、统一、协调;无人格障碍;具有良好的品格。什么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应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有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的满足。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各自岗位与职责的要求,肩负重任,同时还面临着事业发展、人际关系、职场竞争、家庭责任、多重诱惑、突发事件、舆论监督等诸多压力,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事务,特别是处理一些重大事件和艰难问题时,一举一动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对心理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其心理素质状况如何也就成为事业成败与身心健康的关键。二、职场心态的塑造•心态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事情、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就是我们对工作、对事业、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等方面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相同的事物,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并会采取不同的行动。二、职场心态的塑造•不同的心态自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个人的现状准确地反映着他的理念。从根本上说,你今天所拥有的,正是你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东西。小资料:在美国,有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母亲是一个酒鬼,喝醉酒之后往往控制不住情绪;父亲是个赌徒,而且脾气非常暴躁。他们家非常糟糕。后来这两个兄弟走了不一样的道路。弟弟无恶不作,锒铛入狱。在监狱里有记者去采访弟弟:“你今天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弟弟说:“因为我的家庭,因为我的父母。”同时记者又去采访孪生兄弟的哥哥,这个时候哥哥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而且还竞选上议员。记者问:“你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哥哥同样也回答说:“因为我的家庭,因为我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和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和人生。心态决定成败,心态时时刻刻都在支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心态可能会是进取的、有为的,也可能是颓丧的、受抑制的,但是可以接受刺激而诱导,因此,完全可以也有必要通过培训来调整和改善一个人的心态。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个体心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光照、温度、灾害等—人文环境:股市、物价、拥挤等个体特点—性格—能力—年龄(20岁我们总想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40岁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才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想到我们。)—价值观塑造健康心态(1)改变态度(2)享受过程(3)活在当下以未来为导向活在当下,就要对自己当前的现状满意,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亚里士多德人生一世,烦恼和快乐总是如影随形,关键在于能否经营快乐。影响心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了解并基本肯定自己(表扬自我)--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与他人评价一致(被他人表扬)--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独立谋生的意愿与能力--追求理想但不脱离现实!培养自我效能感•自我(主观)能力感即自我胜任感或者有效达成目标的感觉。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它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胜任工作的人才容易有阳光心态。自我效能感越高,通常业绩越好。•问题: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启示:对人多鼓励、少批评人面对指责的反应与心态行为表现内心体验接受、退缩不表态!不作为!无能、毫无价值感反击、辩解维护自尊与价值感(不服、敌对)主观幸福感:它是影响心态的个人因素•主观幸福感:自我安宁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幸福感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满意感(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衣食无忧)快乐感(许多事都能带来快乐)价值感(目标价值、成长进步等,从而使个人潜能得到发挥)古国歌问杨红旗:“什么是幸福?”杨红旗回答:“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主观幸福感:它是影响心态的个人因素•主观幸福感:自我安宁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即是指我们对生活的一个整体的评价。•有主观幸福感的人会降低中风、胃溃疡、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主观幸福感的要素:①知识和智慧(创造力、好奇心、爱学习、智慧和视野、思想解放)②勇气和决心(勇敢、坚韧、正直、充满活力)③温情和爱护(给予和接受爱、亲情友善、社会智力即情商)④公平和公正(公德心、公平感、领导力)⑤节制和谦虚(宽恕、谦虚、谨慎、自律、欣赏美丽和优秀、感恩、希望、幽默、精神信仰)了解主观幸福感问题不在于你如何获得幸福,问题在于你如何看待幸福。美国心理学家科恩设计的幸福方程式幸福=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人的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交友状况;“H”则代表人类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邢占军提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显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最强,35—45岁的中年人幸福感最弱。)•不同职业的人,幸福感也不一样。•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城市总体幸福度与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关系不显著。•在收入方面,相对收入(个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绝对收入更为重要;越是注重物质享受的人越是不幸福,越是注重面子的人越是不幸福。心态的塑造(一)积极乐观的心态世间万事万物,你可用两种观念去看它,一个是正面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面的、消极的,这就像钱币,一正一反;该怎么看,这一正一反,就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自己的想法。积极的心态可使人快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而消极的心态则使人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积极使人乐观,消极让人悲观。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成功的机会属于那些“永远正向思维”的人。当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从困难中看到机会。而消极的人不去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使问题扩大化。他们给人一种悲伤,哀叹,不时还可能传递一些流言蜚语。•拜伦说,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不可预计的事情,而每件事情都是双刃剑,这样看也许是快乐,那样看看没准就
本文标题:事业单位人员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9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