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3篇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3篇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一起看看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欢迎查阅!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重点难点: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教学过程: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谈话: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出示:取乐放肆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出示:桅杆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出示:不知所措提问:什么意思?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4、提问:学完了这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板书设计:22、跳水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孩子船长父亲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__的崇高精神。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__是个怎样的人?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_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重难点分析:1、学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2、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于__的故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讲述故事,新课导入。1.讲述__的故事。(注重他在狱中的经历,强调他的为人品质。)课件展示2.__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何谓“清贫”?出示课件学生先尝试解释,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讨论,确定“清贫”的意思。课件展示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习提示:(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指名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相机进行矫正。(2)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课文的主体是“一桩趣事”,是详细介绍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体介绍自己的观点和情况。三、品读“趣事”部分,朗读对话,品味语言,加深理解。1.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简要说出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2.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课件展示3.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国民党士兵的凶恶、贪婪,体会__的从容、淡定和对国民党士兵的蔑视。4.圈划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课件展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重点词句。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1)体现国民党士兵贪婪的;(2)体现国民党士兵凶狠的;(3)体现__从容镇定的;(4)体现__清廉为公的;(5)体现__对敌人蔑视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认读重点生字新词。2.复述一件“趣事”。教师了解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人称的变化。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谈谈感受。课件展示学习提示:从课文的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联系有关的语句来谈一谈。学生谈感受时可以从__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从革命者的角度来谈,还可以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比的角度来谈。2.品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思考:对__“家底”的补充叙述有什么表达作用?。课件展示3.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前面的内容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注意让学生关注这样几个点:(1)__的“清贫”与“洁白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2)“战胜困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三、升华认识,拓展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1.__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课件展示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课件展示3.有人说__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课件展示四、拓展延伸。1.阅读郭沫若盛赞__烈士的话。课件展示2.小话题。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课件展示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_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感受__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__的精彩人生。二、交流资料:师: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关于__的资料以及小故事,谁先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__是一个怎样的人?清廉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热爱革命事业……师:__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1月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贫穷清苦贫苦清廉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三、初读课文解决疑难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矜持不苟: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企望:期盼,希望。3.指名朗读,检查预习。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师: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五、自由读课文初谈体会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交流感想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__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要求: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预设点一:第1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生1: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__“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生2: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师: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说明了不仅是__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生2: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预设点二:第2段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这一部分是了解感受__高尚的革命情操的一个关键点,__被捕时
本文标题: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11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