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七章企业劳动工资统计
第七章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企业从业人员的概念所谓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企业从业人员是指在企业中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不包括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企业从业人员统计的范围及原则1.企业在岗职工。(一)从业人员统计包括的范围2.企业其他从业人员。1.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二)从业人员统计2.生产经营性原因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不包括的范围3.企业内部退养职工。(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根据统计分析的不同需要,企业从业人员统计可以有两个口径:一是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企业劳动者,二是反映规模的企业全部劳动者。为了进行企业经济核算和避免企业间统计上的重复,企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原则上是“谁发工资谁统计”。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构成统计(一)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统计1.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二)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1.按用工期限分组2.按工作岗位分组3.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4.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5.按文化程度分组企业从业人员变动统计(一)从业人员绝对量变动统计1.本期增加从业人员人数增加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本企业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从业人员数。2.本期减少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离开本单位且不再由本单位支付报酬的人员。(二)从业人员相对量变动统计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它是期内净增从业人员人数或净减从业人员人数与期初从业人员之比。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工人的劳动时间一般是以工日或工时为计量单位,在八小时工作制度下。一个工日就相当于一个工人做工八小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就叫一个工时,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例如,在制定劳动消耗定额和核算单位产品劳动消耗量时,也用“分”作为计算劳动时间的单位。劳动时间的分类1.报告期日历工时(工日)2.制度公休工时(工日)3.制度工作工时(工日)4.出勤与加班工时(工日)5.缺勤、停工、非生产工时(工日)6.实际工作工时(工日)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劳动时间的构成日历工时(工日)=制度工作工时(工日)+制度公休工时(工日)制度工作工时(工日)=出勤工时(工日)+缺勤工时(工日)出勤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全日停工工日+全日非生产工日出勤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8-非全日停工工时-非全日非生产工时-非全日缺勤工时实际工作工时=加点工时+加班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加班工日×8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一)(二)(三)(四)%100)()(数工日制度工时数工日制度内出勤工时出勤率%100)()()(数工日出勤工时数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利用率工日出勤工时%100)()()(数工日制度工作工时数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实际利用率工日制度工时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时间实际利用率%100制度工日数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时劳动日利用率劳动时间平衡表的构成劳动时间平衡表由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左边这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右边部分是劳动消耗,除列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外,对未使用的时间加以分类,并按其发生大的具体原因逐项列出。项目劳动时间(资源工时数)项目劳动时间(消耗工时数)耗用去向(比重%)1.日历工时1.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减:公休工时2.未利用工时2.制度工时(1)正当理由(2)非正当理由1)缺勤工时2)停工工时最大可能劳动时间消耗工时合计加班加点工时其中:公休加班加点工时劳动时间平衡表分析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2.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3.分析加班加点情况4.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100制度工作工时数未利用工时劳动时间未利用率工时报告期每个人制度工作数报告期未被利用的工时人而损失的劳动力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100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加班加点强度指标%100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加班加点比重指标思考练习题10解答1.计算有关数据(1)日历工作:工日数1000×31=31000(工日)工时数31000×8=248000(工时)(2)公休:工日数1000×(2+5)=7000(工日)工时数7000×8=56000(工时)(3)制度工作:工日数1000×(31—7)=24000(工日)工时数24000×8=192000(工时)(4)缺勤:工日数1010(工日)工时数1010×8+4600=12680(工时)(5)出勤:工日数24000—1010=22990(工日)工时数192000—12680=179320(工时)思考练习题10解答(6)停工:工日数50(工日)工时数50×8+950=1350(工时)(7)非生产:工日数100(工日)工时数100×8+750=1550(工时)(8)加班:工日数250(工日)工时数250×8+1750=3750(工时)(9)制度实际工作:工日数24000—1010—50—100=22840(工日)工时数22840×8—4600—950—750=176420(工时)(10)实际工作:工日数22840+250=23090(工日)工时数176420+3750=180170(工时)思考练习题10解答3.计算劳动时间按利用情况统计指标(1)出勤率(工时)=179320/192000=93.396%出勤率(工日)=22990/24000=95.792%(2)出勤工时利用率=176420/179320=98.383%出勤工日利用率=22840/22990=99.348%(3)制度实际工时利用率=176420/192000=91.89%制度实际工日利用率=22840/24000=95.17%(1)(2)(3)之间的关系制度时间实际利用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工时:91.89%=98.383%×93.396%工日:95.17%=99.348%×95.972%劳动日利用率=(176420÷24000)/(192000÷24000)=91.89%思考练习题10解答4.对劳动时间利用分析(1)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主要原因劳动时间未能利用率=15580/192000=8.11%其中:仅病假7000工时占3.64%(7000/192000)是劳动时间未利用的主要原因.(2)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人)=15580/((31-7)×8)=81.15人(3)加班加点分析加班加点强度指标=3750/176420=2.13工时/百工时说明制度内实际每一个百工时中响应有2.13个加班加点工时。加班加点比重指标=3750/180170=2.08%说明实际工作工时中有2.08%加班加点工时。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形式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形式劳动生产率正、逆指标公式。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与逆指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经济意义完全一样,两者在数量上互为倒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般采用正指标,逆指标多用于劳动定额方面。劳动生产率的分类1.按不同从业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在我国企业统计的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是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关系。2.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不同时间尺度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有: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和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指标。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之间的关系。3.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为了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需要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包括企业劳动生产率总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三种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关系。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1.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2.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及劳动力影响分析1.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的影响分析(1)以活劳动消耗为条件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劳动成果的影响(2)以劳动时间消耗为条件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劳动成果的影响2.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力数量影响分析习题11解答指标计算单位报告期基期指数%企业增加值万元120100120.00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11001000110.00其中:工人人900800112.50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81.81880102.27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1090.9091000109.09工人劳动生产率元/人1333.3331250106.67习题11解答(1)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指数相对数:109.09%=106.67%×102.2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基期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90.91(元/人)=1090.91(元/人)-1000(元/人)其中:1)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报告期工人劳动生产率-基期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1333.333-1250)×81.818%=68.18(元/人)2)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变动影响:(报告期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基期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基期工人劳动生产率(81.818%-80%)×1250=22.73(元/人)3)综合影响:90.91(元/人)=68.18(元/人)+22.73(元/人)习题11解答(2)企业增加值变动的因素分析企业增加值指数=工人人数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相对数:120%=112.5%×106.67%企业增加值增长=报告期增加值-基期增加值绝对数:20(万元)=120(万元)-100(万元)其中:1)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增加值:(报告期工人劳动生产率-基期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工人人数(1333.333-1250)×900=74999.7≈7.50(万元)2)由于工人人数增加而增加的增加值(报告期工人人数-基期工人人数)×基期工人劳动生产率(900-800)×1250=12.50(万元)3)综合影响:20(万元)=7.50(万元)+12.50(万元)例题某企业某月制度工日23天,每日制度工作时间为8小时,工人月平均人数为450人,全月增加值746550元,该月全日停工及全日缺勤共900工日,非全日停工及非全日缺勤共4500工时。要求:(1)计算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及月劳动生产率;(2)用数字说明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与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日劳动生产率与月劳动生产率的关系;(3)计算该月份由于每日制度工时未能充分利用对日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4)计算该月份由于制度工日未能充分利用对月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5)如果未充分利用的制度工时与工日全部利用起来,可使月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例题(1)计算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及月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日=23×450—900=9450(天)实际工作工时=9450×8—4500=71100(小时)时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实际工作工时数=746550/7110=10.5(元)月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实际工作工日数=746550/9450=79(元)月劳动生产率=增加值/月平均人数=746550/450=1659(元)例题(2)用数字说明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与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日劳动生产率与月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日劳动生产率=时劳动生产率×平均实际工作日长度=10
本文标题:第七章企业劳动工资统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1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