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古诗教案【推荐4篇】
古诗教案【推荐4篇】【导读】这篇文档“古诗教案【推荐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古诗教案【第一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一)理解第一、二句诗。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教师板画帮助理解。)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二)理解第三、四句诗。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3、布置作业。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⑵、引导学生质疑。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意思。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一)、赏析“烟花三月”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4、“烟花三月”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扬州吗?你还想到什么呢?(“烟花三月”不仅仅是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盎然,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当时是盛唐时期,整个社会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诗人愉悦的心情自然流露。)5、指导读好前两句诗。(二)、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1、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呢?结合插图品析“碧空尽”“唯”。2、浩瀚的长江只有一只“帆船”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板画。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三、四句,师生评读。4、小结:“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本诗正是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这份浓情厚谊。相机板书。五、知识迁移,拓展升华1、拓展: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的诗歌何其多。你能将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选择一、两首用速记的方法背下来吗?2、练笔:⑴、人间最美的是真情,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或朋友分别难舍的时刻,你能否用抒情的话,在文中引用送别诗句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呢?⑵、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学生选其中一项进行练笔,交流。六、整体回顾,总结全文1、有感情朗读全诗,试着背诵。2、总结全文: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领略诗人王维的送别深情。七、拓展思路,布置作业1、了解其他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爱国诗、咏春诗等。2、继续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2、导语,揭题。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a、指名简介李白。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4、明诗意。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5、入诗境,悟诗情。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7、小组汇报、交流。(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拓展延伸,自主学习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2、出示自学要求。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第二篇】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附]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⑶“
本文标题:古诗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25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