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新文化运动》教案【推荐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新文化运动》教案【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文化运动》教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第一篇】《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历史八年级)扬州市甘泉中学龚红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独裁统治。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大转型,逐渐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对一些理论性知识和历史现象认识程度不够。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式讨论,适当加入一些视频材料让他们真切的、多维度的认识历史。二、目标预设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将预设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精神,爱国爱民的情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参考资料,少熬夜!(二)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儒家思想。四、设计思路与理念:紧扣新文化运动的“新”,联系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明确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五、教学方法与策略(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本单元的课题《近代化的探索》,自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由此,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多媒体展示)。结果如何呢?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思想层面进行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期待。(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教学设计:由两幅背景图引入(①武昌起义②袁世凯画像)教师设问:第一幅图讲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成果是什么?第二幅图上的人为什么是窃国大盗?学生回答后,由此导出两个背景因素;①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②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教师引导并设问:于是两股思潮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当时的中国民众对此有什么反应呢?教学设计:一起看一段鲁迅《藤野先生》节选的内容教师设问:在这段文字里你看到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他们麻木,毫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过渡并设问:是啊,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觉得要想中国强大,从国民这方面必须怎么做?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回答完毕后,由此导出第三个背景因素;③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设计意图以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主动找出新文化运动发动的真实原因。2.新文化运动的过程请学生拿出课前预习完成的学案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巩固基础知识。教师设问: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分别是什么?运动兴起的标志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6页和教师多媒体出示的材料回答问题。教师设问:“民主”和“科学”分别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指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教师设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它最早创办于上海,后来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回答:北京大学教师总结:是的,当时北大校长是蔡元培先生,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1)前期运动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看一副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对联教师设问: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的思想在百姓中发展的如何?学生回答:百姓还是相当的愚昧。师生合作探究:我们学习西方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呢?教师点拨:陈独秀称“民主”和“科学”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个民主指的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教学设计:看一段节选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家》的片段参考资料,少熬夜!“高家的明媒正娶的媳妇瑞珏在即将临产的时候,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结果,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教师设问:你怎样评价陈姨太的举动?学生回答:完全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行为。教师设问:所以我们所宣传的是什么样的“科学”?学生回答:西方自然科学,以及研究处理问题的科学精神。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学设计:看一段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来自于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教师设问:这段材料理反映的旧道德中什么样的思想?你还知道哪些旧道德的思想呢?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新道德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教师点拨总结:新道德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权。但是请大家注意:旧道德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确为祸不浅,但是儒家学说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又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不能完全否定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利用了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他的封建独裁铺路,并不代表儒家思想全都要唾弃。所以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精神支柱,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该要发扬光大,看待历史现象要有辩证的态度。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设问:新文学和旧文学分别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书本57页回答。教学设计:请生看材料一:上邪!冬雷震震,我欲与君相知,夏雨雪,长命无绝衰。天地合,山无陵,乃敢与君绝!江水为竭,材料二: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段材料。教师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大家觉得这两段文字哪个更好理解?为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学设计和设问:是否文学革命仅限于文体形式的改变呢?带着学生一起思考书本58页活动与探究。学生回答:文学革命是用三一刀客的形式作依托,重点是为了表现新思想,以此来反抗封建专制。教师总结:所以文学革命是一个从形式到内涵的大改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新思潮。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三一刀客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同时用好书本上的思考题,让文学革命的内涵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2)后期运动内容教学设计:看一段关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视频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教师设问:回答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先进的知识分子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资产阶级思想优于封建思想,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让他们看到了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社会,让他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师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思考。学生回答:进步性:①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②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钱玄同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乱”。——陈独秀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参考资料,少熬夜!问题。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教师设问: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三)归纳小结。课堂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运用资产阶级的思想向封建专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又点燃的知识分子挽救民族的希望之火。设计意图以结构表回顾知识点,易于学生理解,也更好的回顾了重点知识。(四)学以致用,巩固练习1、自主学习与测评。2、自己设计了四道选择题,一组填空题和一道材料题。七、板书设计(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西方新思想的传入2、袁世凯的专制独裁3、改变国民性的需要(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1、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2、前期:①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后期:②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八、作业布置上网查找资料,探讨新文化运动还在哪些方面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设计意图:因为时间有限,课堂上不能充分探讨新文化运动给人们思想解放带来的影响。通过课下查找资料,课上分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新文化运动》教案【第二篇】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
本文标题:《新文化运动》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34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