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0年5月22日重庆师范大学NO.1第一页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段新(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学号:20090512165)摘要:以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的初始发展环境、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成效和我国信息发展的基本经验,结合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讨论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信息化基本现状加以梳理,以期对认识和促进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裨益。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0引言回首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产业的出现和不断进步,给当代生产力系统、产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得信息产业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信息产业的出现也带动了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1我国发展信息化的初始环境1.1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我国信息产业是在全球经济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背景下展开的,国际产业转为我国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分工提供了机遇,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代表了世纪交替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封逼近”的背景下,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再分配,向信息产业倾斜,实现要素的间接转移来发展信息化的。【1】(P45-47)第二页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信息化“是一种在国际环境影响下,受外部冲击的逼迫而引发的变革,是对现代性之外部挑战的回应”。【2】(P18-22)从内部环境看,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一方面积极融入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延伸国内产业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国内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在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瞄准信息技术的跳跃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特征,努力通过推广应用信息化经济的发展进程,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实现跨越式发展。1.2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国情关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条件,普遍认为是被迫走向现代化之说。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国际信息产业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了。世界以美国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978年,我国电话总数仅280多万部,电话普及率0.38%,而世界平均为11.5%,信息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更是落后世界三十年。信息化潮流已经到来,还没有为信息化发展做好准备的我们应该如何抓住优势,利用好机会,克服劣势,消除威胁,实施适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成为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关键所在。从信息经济发展零开始,如何符合国际市场的信息化经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从现实现代化看,要用六十年时间来完成西方200百年完成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升级过程;从信息化模式看,已经有美国、欧洲、亚洲等各种模式可以复制;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是粗放向集约转变。我国的基本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存在二元经济的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信息化道路。2010年5月22日重庆师范大学NO.1第一页2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就2.1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增长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2007年,我国电话普及率达到57%,通信业务总量完成2万亿元。(2)截止2008年6月,我国网名数量已达到2.53亿,成为为世界上网名最多的国家,宽带网民数量达2.14亿人,手机网民达7305万人。IPV4地址数排名世界第三,CN国家顶级域名数为世界第二,建成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示范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实验网也初具规模。(3)通信普及、用户使用和产业规模三者的良性互动,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信息经济,使信息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2.2软件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70年代的萌芽,80年代的起步,90年代的成长,2000年以后的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产业销售收入从2000年593亿元增长到2007年5834亿元,增长了8.8倍;软件出口由2000年的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02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148万人;软件产业规模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已由2000年的1.2%提升到2007年的8.7%,产业规模达到5834亿元,居世界第四位。3我国信息化产业和信息化经济发展的特点3.1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信息化采取什么发展道路,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等,都根据信息技术革命制定第三页第二页了国家战略。但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如美国是技术领导型,印度是软件加工型,欧洲是技术市场开发型。我国信息化发展和建立信息经济要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因此,我国是政府推动下的国内市场型,即政府引导下的国际信息产业引进,一方面,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延伸产业发展链;另一方面,用信息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下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模式。3.2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府主导模式信息化建设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其做法根本是一致的,政府的主导方式来自于政策和法律。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经济手段上的有力扶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思路,即:始终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信息化走向市场化的发展采取逐步推进模式;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制定的前瞻性,有利地保证了信息化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我国的信息经济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发展,既避免了信息经济发展过快带来了经济泡沫,也避免了信息经济发展过慢而阻碍信息产业的发展。3.3通过自主创新来构造新的产业链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构建了我国信息产业新的产业链。一是通过挺进世界市场,利用好地区合作,争夺高技术领域的战略优势。二是继续以国家工程带动产业发展,开发好国内市场。三是以产业群和龙头企业为平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我国信息化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4.1信息化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首选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为了巩固或取得更加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并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内容和投入巨额资金。发达国际侧重于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制定,发展中国家则侧重于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从国家到地方,第四页2010年5月22日重庆师范大学NO.1第一页各层面纷纷确立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尤其是2006年提出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使作为信息化基础的信息产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高点上。【3】4.2信息产业化与全球经济化紧密结合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极大推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突显了国际分工及区域产业链越来越紧密的互相趋向。由于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在工业和服务部门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然带来信息技术的扩散,全球化市场和技术的相互依赖已成为必然。因为与传统的国家间产业分工的不同,(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分工变现出内容多层次、主体多元化,实现方式多样化的特征,形成了一种全球产业高关联度和复杂程序化的产业链。4.3信息化重心逐步趋向于信息服务业的提升世界信息产业重心正在从制造业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转移,GDP中的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网络普及速度不断扩大,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软件成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竞争领域;二是信息技术使更多的服务具备了“可贸易性”,尤其是信息服务业表现明显;【4】(P61-64)三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趋向于信息服务环境的改善。发达国家开始输出信息服务,发展中国家则通过产业集聚来整合信息产业化的优势。我国发达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这也是产业比较优势发展的方向所在。5建议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已完成了初步的建设期,正进入信息产业集聚整合期和技术创新益处期。因此,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资源配置能第五页第二页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上来,为信息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通过政策组合的协调性来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带动信息经济的发展。6结束语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协调发展,显示了政府的有力决策和群众的创造性智慧。正因为这样,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才有特点、有速度、有质量,让人叹为观止。但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小,产品结构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要着重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产业全球化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取得主动权。【参考文献】【1】华小强,王哗.我国信息化初始条件与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4,(3).【2】刁生富.信息时代的中国现代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N].科技日报,2006-5-9.【4】江小娟.服务业全球化的发展及其推动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8).第六页
本文标题:做一个优秀的员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3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