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关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关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白永秀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12年就设立商科,1937年成立经济系,王亚南、沈志远、罗章龙、季陶达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经济学系与陕西省商专合并成立西北大学财经学院,下设经济、财经、企管、会计、统计5个系。1959年除政治经济学外,财经学院从母校分出,改为西北财经学院,后更名为陕西财经学院,2000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77年西北大学恢复政治经济学专业,1981年增设经济管理与旅游经济两个专业,1982年恢复经济学系,1985年成立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已成为集经济学与管理学、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综合发展的全国著名学院。学院现设7个系、3个教育中心和国家经济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及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资助的中德企业管理研究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13个研究所,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陕西省证券研究会挂靠学院,如图2所示。作者简介:白永秀(1955—)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图图11西西北北大大学学经经济济管管理理学学院院历历史史沿沿革革图图2学科建设方面,学院设有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如表1-3所示。图图22西西北北大大学学经经济济管管理理学学院院教教学学科科研研机机构构设设置置图图3表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学位点建设情况表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点建设情况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农业经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工商管理硕士(MBA)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表3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本科专业经济学、工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现有教职工145人,其中教授28人(24名博导)、副教授39人。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000多人。多年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国家培养经济学博士生250多名,各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000多名,本专科学生7000余名,其中涌现出张维迎、魏杰、邹东涛、张曙光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刘世锦、王忠民等一大批高级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冯仑、冯宗苏、郭家学等一批企业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院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成绩作了报道。特一级博士点理论经济学二级博士点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产业经济与投资、公共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农业经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4别是近年来毕业的一大批博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领域暂露头角,成为经济学界的后起之秀,在他们中间有魏建、郝云宏、任保平、宋则、杨建龙、王小龙、钟伟周、孙天琦、李斌、高帆、严汉平等。同样有一批博士毕业生成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刘建武、叶普万等;还有的博士毕业生成为政府高层干部,如高树枝、尹全洲等;还有的博士生成为高校领导干部,如郭立宏、任宗哲等。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也十分显著。一是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科研项目、成果的层次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承担教改项目11项,其中,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1项,陕西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2项。二是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升。99级、2000级、2001级三届基地班学生110人,共发表各类论文、调研报告300余篇。2000级基地班钞小静的论文入选第5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并被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经济学季刊》录用。2002级基地班刘瑞明撰写的几篇论文分别入选全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和2005中国经济学年会。三是基地建设对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基地”所在的经济学专业获“陕西省名牌专业称号”;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成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在2003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验收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称号。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定位1.合格经济学人才定位经济学院培养人才就是要开发稀缺资源:即培养既诚实又有才能的经济学人才。但往往才能与诚实是不一致的: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诚实,诚实的人不一定有才能。因此,既诚实,又有才能的人十分稀缺。在实际中,诚实比才能更加稀缺。此外,观念也十分重要。只有观念超前的人,才能创新。为此,经济学院的任务就是培养新理念+诚实+才能的人才,把稀缺资源变得不稀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人才=观念+诚实+才能●观念=市场经济本质观念+市场经济一般观念+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尤其要树立市场经济的销售观念、过剩观念、自主观念、竞争观念、利益观念、差别观念、动态观念、创新观念及交际观念。●诚实=声誉+品格+责任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5※声誉=无形资产+事业成功的保证※品格=人格力量的影响——旗帜+鼓舞+凝聚力※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岗位责任心+社会责任心※敬业精神=追求崇高目标+价值实现+任何优秀业绩都是追求完美的结果※奉献精神:一定的公众人物都是为他人活着●才能=素质+能力※素质=理论素养+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一是有理论素养的人,才有办企业的理念及思想,才能认识发展趋势,不去赶时髦(如生产经营→资本经营→知识经营);二是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能有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才会减少出现决策失败的现象(“三拍”、“四盲”);三是心理素质高的人才能经受住压力(一辈子不怕麻烦);四是身体素质是成才的基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一定层次);创新能力(尤其是制度、管理、机制三大创新);表达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特色第一,实践性。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教学,精讲经典理论(如名著选读用英语讲授),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而且建立实习基地,并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第二,西部特色。教学科研与西部经济研究相结合。西北大学长期形成的教学与特色是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不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经济系,而且“中国发展经济学与西部经济发展”是“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因此,在基地教学与科研中特别强调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相结合,突出西部特色。第三,综合性。经济学与管理学渗透发展。我院是全国极少集经济学与管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这种综合氛围和学科交叉优势,使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呈现出综合特色。第四,创新性。提倡创新精神,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争鸣。提倡创新精神是我们培养经济学人才的一大特色,不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鼓励学生的6创新精神,而且我们设立了“教授论坛”,由众多教授定期演讲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学生讨论和交流。几年来,我们不但利用全院的学术资源,安排学生参加院里组织的一些大型学术活动,而且专门邀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此外,鼓励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定期举办讨论会和辩论会。第五,互补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毕业学校的结构。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重视引进不同学校的人才。经济系25名教师或本科、或研究生、或博士生分别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等12个学校毕业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学术氛围。此外,近年来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学院专门从数学系邀请知名教授为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补习数学。同时组织学院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的教授为学生开设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课程,全方位提高学生应用现代经济方法的能力。经济学系还同西北大学经济增长与计量研究所共同主办了《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在全院教师、学生范围内遴选优秀的论文(论文必需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为工具进行分析)进行演讲、讨论,每两周举办一次,目前已举办了33期,出版文献2卷,共收入优秀论文28篇。该论坛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三、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1.办院理念我们将办院理念概括为以下四句话:教师是办院之本;学生是兴院之源;教学是立院之基;科研是强院之路。2.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要以“精英教育”(精品课程、精品教师、精品人才、精品专业)为目标,“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核心,“教学改革”为动力,按照四大模块(通识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经济学精英后备人才。3.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院应注重培养四类教师、三类学生。四类教师:一是有品牌的专家学者型人才;二是有品牌的经营管理人员;三是有品牌的授课教师或培训师;四7是有品牌的企业独立董事、咨询师等;三类学生:一是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二是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三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4.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把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概括为“4+”模式,即素质+能力+方法+氛围,如图4所示。其中,素质和能力是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培养的经济学人才一方面要具备理论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经济学人才培养要采取四个方法,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格与人格相结合的方法、严谨与自由相结合的方法;要营造四种氛围,即开放、宽松、公平、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图3“4+”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5.经济学人才培养对策第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不断更新,提高教学效果,探索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基础教学;二是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三是拓宽学生选择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四是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新开通识课坚持文理渗透;五是加强实践教学,包括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六是加强论文的写作,并定期择优奖励和出版;七是改革考试制度,加大平时论文、作业占考试成绩的比重,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利用引进的人才增设双语教学课程,针对经济8学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英语要求,制定英语教学的计划。第三,进一步鼓励学生创新与争鸣,办好经济学“教授论坛”、“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学生论坛”,加强学生经济学社团的建设,组织经济学沙龙,为学生提供创新与争鸣的平台。第四,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投入经费加强经济学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寒暑假调研制度,强化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第五,加强同国内其他院校及国外院校的交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加强与其他学校在免试推荐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方面的交流:二是邀请各院校优秀教师到我校做学术报告和进行学术交流;三是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两校互相承认所修课程,发两个毕业证或推荐读研究生;四是每年邀请几位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来我院就经济学发展的前沿问题讲学,同时聘请国外教师讲授1-2门课程。
本文标题:关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4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