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辅导报告会2013年5月16号辅导目的理解农业机械与维护专业项目建设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全员参与专业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取得成效。专业建设背景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11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机局局长吴庆峰提出,“十二五”是实现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建设人才队伍,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主要经济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2011年全省农机化发展的工作目标是: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587万千瓦,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2万台(套)以上,新增农机总动力220万千瓦以上;实现机械耕整6400万亩,机械播栽900万亩,其中机械插秧580万亩、油菜机播100万亩;机收39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5%。继续实施“以机代牛”工程。为我校建设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项目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政策支持。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发展的需要十堰市是为丘岭地带,是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物质集散地,农业人口较多。有着地产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水稻,小麦,蔬菜,玉米,茶叶,柑橘,红薯,龙须草。然而由于地处山区,耕作技术落后,缺乏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农业机械推广力度不够,因此我校作为十堰唯一一所国家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立农业机械化使用与维护项目更是当务之急。这种地域和产业优势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生产性实训实习以及就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专业建设主要内容一、“校园理论实训+田园生产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二、改革教学模式三、创新教学内容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六、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七、专业建设预期效果一、“校园理论实训+田园实践生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一)“校园理论实践+田园实践生产”的含义“校内理论实训+田园实践生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专业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将这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分析归纳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技能层次。第1~2学期,以校内各种教学资源为依托,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基本素质培养。在第一学年暑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第一次生产见习,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企业、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认识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找准自己将来定位,激发学习热情。第3~4学期,以校内各实训中心为依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素质培养。第5~6学期,以校外深度合作企业为依托,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进一步训练和培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经过三个时段的培养分别达到三个技能平台所要求的技能,并以不同层次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考核。整个培养过程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与企业全程合作,工学交替进行,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改革人才培养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专业核心课程以技能考核为主,增加职业素质考核内容。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以企业考核标准为准,注重过程评价和企业评价,将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校企(行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立学校与县、乡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合作关系,让学生到该中心进行实习实践,以校内师资和人力资源为优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搭建深度、全程、紧密、持久的合作平台。在资源配置与利用、教学与生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方面高度融合,使企业与专业相互渗透、相互依托、融为一体,形成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育技能型专门人才,共担人才培养责任,共谋学生就业的紧密型合作办学长效机制。二是拓展校企合作平台的规模和强化校企合作平台的功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增校外合作企业2家,拓展和强化合作平台的功能,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课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质量保障与监控和人才质量评价。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校企合作平台的高效运转。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互为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收企业人员到校担任该专业兼职教师和兼职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过程管理。落实专业专任教师企业联系责任制,要求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专业建设工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结合专业特点,不断优化校企合作协议内容,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校企双方工作规范,实现长效合作。根据专业市场调研报告,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实施本教学计划。遵循教育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技能人才技能递进增强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其归纳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技能层次,构建三个技能层次、三个时段训练的培养平台,注重实践教学在技能养成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前后包容、进阶式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农机修理工小型农业机械拆装与调试小型农业机械养护小型农业机械故障诊断小型农业机械综合维护动手能力农业机械基础能力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农业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农业运输车驾驶员小型农业机械专项使用农业机械制动性能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维护与质量检验动手能力农业机械使用能力农业机械质量检验能力拖拉机驾驶员驾驶拖拉机拖拉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小型农业机械维护与质量检验动手能力拖拉机驾驶能力拖拉机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农业机械营销员小型农业机械维护与质量检验农业机械售前保养农业机械售后服务农业机械使用能力农业机械质量检验能力表1: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职业岗位分析表2: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岗位)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农业机械营销员农业运输车驾驶员专业课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零件》《汽车拖拉机学》《农用运输车电气设备》《小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业机械营销知识》《农业种植技术》《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基本技能平台农业机械基础能力机械原理应用能力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农业机械专项维修能力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能力专项技能平台农业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农业机械使用能力农业机械营销能力综合技能平台技能培养主线“校园理论实训+田园生产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要点1、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衔接。我们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通过“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能基本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新手;通过“生产性实训”使学生实现新手到准员工的转变;通过“顶岗实训”使学生符合企业员工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学生职业岗位逐步接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机械加工专业的4个主要就业岗位——农机修理工、农业运输车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农业机械营销员。每一个岗位都按照“基本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三步走的方式,在“基本技能训练”中将专业基本技能分成若干个技能模块,让学生逐个进行学习掌握;在“生产性实训”中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引进企业激励机制,让学生技能水平从C—B—A逐步提升;在“顶岗实训”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该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最终达到该岗位高级工标准。2、加强“校园理论实训+田园实践生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校园理论实训+田园实践生产”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此在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郧县安阳农业生产基地、柳陂蔬菜基地、郧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实践“校园理论实训+田园实践生产”教学模式,明确岗位能力课程和运行管理特点,分别在学校——基地、学校——学生和学生——基地之间深入交流研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3、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融通针对校企合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强校级层面制度建设,保障校企合作平台的高效运转。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互为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收企业行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的全过程。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实现互利共赢。按照校企合作制度,结合专业特点,不断优化校企合作协议内容,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校企双方工作规范,实现长效合作。明确学校与基地在合作中的责、权、利,使基地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互惠互利,有制度保障,有评价方法。4、实施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吸收行业(基地)技术骨干的参与,共同开发一体化的模块课程,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融合于教学过程中。采用场景教学法,以学生做为主,教师教为辅,使教、学、做相结合。5、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有机衔接与行业(基地)共同组织实施实训实习教学。成立由行业(基地)技术专家和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使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同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共同制订实训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实训实习教学过程;聘请行业(基地)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建立和完善学校——学生——行业(基地)三方参与的管理措施和学校、行业(基地)双重考核的动态评价方法。重点解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有效衔接,完善管理评价办法,合作行业(基地)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校内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生产性实训中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仿真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与行业(基地)合作,根据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行业(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实习。发挥学校的设备、技术人才和职业培训优势,建立融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企业设立和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行业(基地)教师进行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行业(基地)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三、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对传统教学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校内理论实训+田园实践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农业机械专业传统开设的《农业机械的维护》理论教学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实习实训两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横向打通,实施了融“教、学、做”为一的《小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效果。课程改革。一是积极跟踪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满足学生就业岗位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二是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按“必须、够用”原则,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三是重视学生就业和创业,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强化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改变教师经验传授式为启发引导式、学生被动接受式为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了课件、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其次,农业机械维护技术到农业基地现场进行教学。1、不断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评价标准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计划调整与教材建设按
本文标题:农机人才培养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4636 .html